2013/03/26

2013台灣國際藝術節
碧娜.鮑許烏帕塔舞蹈劇場
《穆勒咖啡館》Café Müller、《春之祭》Le Sacre du Printemps

雋永的經典 激情的前衛

儘管舞壇一代宗師碧娜.鮑許於2009年驟逝,烏帕塔舞蹈劇場在兩位藝術總監藝術總監多彌尼克‧梅西(Dominique Mercy)及羅伯˙史登(Robert Sturm)的領導之下,仍是全球舞壇最重要的團體之一。此次碧娜.鮑許的作品將第五度登上台灣舞台,全團近60人將參與「2013台灣國際藝術節」,帶來台灣觀眾期待已久,同時也是鮑許最令人懷念的作品《穆勒咖啡館》及《春之祭》。《穆勒咖啡館》(1978)及《春之祭》(1975)皆為鮑許早期的經典作品。兩支不容錯過的經典舞碼足以見證鮑許當年如何掀起舞蹈與劇場界的一大革命,並且至今仍深深地影響全球舞壇。

《穆勒咖啡館》,充滿豐富且強烈的個人內在情感,更是奠定其舞蹈劇場風格的代表作。《穆勒咖啡館》以街角咖啡館做為場景,咖啡館僅有的幾個客人,擔任舞者的碧娜在舞台左上方、旋轉門入口玄關,張開雙手像夢遊般的不斷撞牆;另一個夢遊女舞者,小心翼翼地在桌椅堆中遊走,在充滿桌椅的碰撞聲前進…在沒有明顯敘事,充滿個人內心情感,一切動作都極度個人化的場景中,舞者如演員般,擔任起作品詮釋的主導,而詮釋的內容,是個人身體的經驗及對生活的觀察,這也是碧娜作品中最重要的「尋找舞者動作的動機」。甚至對於碧娜來說,這作品亦是她小時候父親開設的咖啡館記憶,一個觀察真實人生的絕佳場域。來自法國的資深舞者海倫娜‧碧肯(Helena Pikon)本次將《穆勒咖啡館》擔綱碧娜.鮑許所演出角色。

《春之祭》以斯特拉溫斯基(Stravinsky)的音樂為創作之本,充滿不規則的節拍、飄忽的調性,而鮑許將這首驚世駭俗的曲目,改編為舞蹈史上永世流芳的經典作品,以即將被活活獻祭給大地之神的紅衣少女,在眾人的注視下狂舞至死,舞台上鋪滿了泥土,淹滅著零亂破敗的肉體。舞者的喘息,肌肉的抽動,滿台撲飛的塵土,交織出絕美的與飽含張力的氣氛,亦表現出人與土地之間的連結與力量。第一位加入碧娜.鮑許烏帕塔舞蹈劇場的台灣舞者余采芩,在2011年曾隨舞團回台演出鮑許作品《水》,本次也將回台灣演出《春之祭》。余采芩與《春之祭》的緣分匪淺,還在北藝大求學時,便因為在Youtube上看了鮑許《春之祭》,震懾於紅衣少女七分鐘激烈的瘋狂獨舞最後癱倒在地,使她決定追隨鮑許,北藝大畢業後進入鮑許母校福克旺學院,隨後加入娜.鮑許烏帕塔舞蹈劇場。本次另有福克旺舞蹈工作室(Folkwang Tanzstudio)的三位台灣舞者錡靜萸、徐彰玟與田采薇,也參與《春之祭》演出。

第五度來到台灣演出的碧娜‧鮑許,再加上去年文溫德斯舞蹈紀錄片《Pina》的效應,3月28到3月31日將在國家戲劇院演出四場的《穆勒咖啡館》及《春之祭》,票券開賣即受到觀眾極大的注目,票券已全數完售。舞團於台北場次演出完畢,亦將赴高雄市文化中心至德堂演出,如欲觀賞的觀眾,還可把握難得機會至高雄欣賞碧娜‧鮑許烏帕塔舞蹈劇場此經典舞作。



◆ 演出時間:3/28-30 (Thu.- Sat.) 19:30 3/31 (Sun.) 14:30
◆ 演出地點:國家戲劇院
◆ 票價:500 900 1200 1800 2400 3000(票券已全數售罄)
◆ 兩廳院售票系統 www.artsticket.com.tw 02-3393-9888

◆ 主辦單位: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 2013台灣國際藝術節主要藝文支持:JIT
◆ 指定住宿 國聯大飯店、華國大飯店
◆ 感謝單位 台北歌德學院、德國在台協會、10/10 HOPE
◆ 演前導聆 每場演出前,於戲劇院大廳
◆ 演後座談 3/31午場演出後,於戲劇院大廳

注意事項:
◎ 上半場《穆勒咖啡館》40分鐘,中場休息30分鐘,下半場《春之祭》35分鐘
◎ 遲到觀眾謝絕入場
◎ 主辦單位保有節目異動權

高雄場次:
◆ 演出時地:2013年4月4-5日(四-五)19:30 高雄市文化中心至德堂
◆ 票價:500,700,900(←售完), 1200,1500,1800,2200,2600,3000

主辦單位/ 高雄市文化局、高雄市文化基金會、高雄市愛樂文化藝術基金會07-7436633
感謝單位/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2013/03/19

2013TIFA 希臘阿提斯劇院《普羅米修斯》

我試著體驗熱情,和熱情所帶來的苦痛,藉由這熱情的試煉,我得以學習,並從苦難中成長。
——特爾左布勒斯



經典中的英雄──普羅米修斯

取材自希臘神話,希臘悲劇之父埃斯庫羅斯(Aeschylus)為普羅米修斯寫下三聯劇,其中《盜火的普羅米修斯》與《獲釋的普羅米修斯》現今只剩下 斷簡殘篇,而《被縛的普羅米修斯》永恆地激發戲劇創作者的靈感,歌頌悲劇英雄不屈不撓堅持理想的故事。
擅將火種送給人類的普羅米修斯,激怒了宙斯,眾神之王宙斯下令將普羅米修斯釘在遙遠荒涼的高加索峭壁上,一隻老鷹日日啄食他的肝臟,接受永恆的處罰,但他仍不顧眾人勸告,堅決立場不向宙斯道歉,並告訴被宙斯變成小牛,因赫拉漂泊流浪的伊娥,她將得到救贖,她的後代也會前來解救普羅米修斯,並預見宙斯將被推翻的未來,這個秘密將帶來新一波的衝突與危機.......



詮釋希臘悲劇第一把交椅──特爾左布勒斯

出生於希臘北方的狄奧多羅斯.特爾左布勒斯,童年時期接觸到鄉間許多古老的儀式,少年時期熱愛閱讀,深受詹姆斯•喬伊斯及貝克特的作品影響,1965至1967年間,於雅典的米查里迪斯戲劇學校求學,1972至1976年到德國,追隨著名導演海納‧穆勒,在戲劇大師布萊希特創立的柏林人劇院(Berliner Ensemble) 擔任導演助理,逐漸在希臘戲劇當中找到創作的靈感泉源,1985年創立阿提斯劇院,鑽研古希臘悲劇的劇場表演,以阿提斯劇院為基地,發展並推廣強調演員肢體與聲音能量的表演系統「有機動力法」。

持續鑽研悲劇的演出,深入田野也到各地旅行,特爾左布勒斯在希臘中部的山區、哥倫比亞與澳洲的原住民以及非洲黑人身上找到肢體的共通性,挑戰演員對痛苦的承受力,透過肉體極度的疲憊激發更強大的能量,他們的肢體與聲音彷彿與神交通,散發出格外亮眼的光芒。阿提斯劇院多年來致力推廣這套方法,與許多國際上重要的藝術節、劇團及學校合作,至今已在世界各地演出近1900場,推出300場工作坊與50場論壇。劇院出版的書籍被譯為希臘文、英文、德文、中文、土耳其文、俄文與波蘭文等多國語言,鈴木忠志稱讚他的作品以當代又原創的手法展現出悲劇的精髓,廣受國際間肯定。



2010年,第三度執導《普羅米修斯》

這次特爾左布勒斯率領阿提斯劇院來台演出的《普羅米修斯》,是為獲選為2010歐洲文化之都的德國魯爾及土耳其伊斯坦堡所發起的「普羅米修斯三城計畫」而作,邀請希臘、土耳其及德國的優秀演員參與製作,將這三個帶有衝突性的文化融入悲劇之父埃斯庫羅斯的劇本之中,從人類獲得技術與火種的源頭,重新審視創造財富又毀壞自然的文明,賦予「普羅米修斯」多元又嶄新的面貌。

《普羅米修斯》在不同地點演出都有不同的風貌,希臘雅典的首演,在古橄欖油磨坊遺跡中掛上一千顆巨石;在伊斯坦堡時,用五萬副眼鏡鋪滿舞台,每個鏡片上都有不同角度的倒影,不穿鞋的演員行走其中;在德國埃森演出時,則使用工業區中的火車及鐵軌。到了台灣,導演將用金屬線打造老鷹的形象,懸掛許多刀刃象徵強權的壓迫,特爾左布勒斯也將親自上場擔任歌隊長的角色,高唱高加索的民謠。亞洲首演,將為台灣的觀眾帶來耳目一新的革命性演出!



◆ 主辦單位: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 演出單位:希臘阿提斯劇院
◆ 導演:狄奧多羅斯.特爾左布勒斯(Theodoros Terzopoulos)
◆ 編劇:希臘悲劇之父埃斯庫羅斯(Aeschylus)
◆ 演出場次:
3月22日(週五)晚19:30
3月23日(週六)晚19:30
3月24日(週日)午14:30
演前導聆:每場演出前30分鐘於國家戲劇院一樓大廳
演後座談:3/24(日)於國家戲劇院一樓大廳
◆ 演出地點:國家戲劇院
◆ 票價:$500 800 1000 1200 1600 2000 2500元
◆ 注意事項:

希臘語發音(部分土語及德語),中文字幕
演出全長約75分鐘,無中場休息,遲到觀眾謝絕入場
本演出3/30至高雄至德堂巡演 洽詢電話:07-743 6633

2013/03/14

TIFA台灣綠光劇團《單身溫度》

由吳念真改編、柯一正導演共同重新詮釋文學作家王鼎鈞《單身溫度》


2013年「台灣國際藝術節」最受注目的戲劇節目,綠光劇團世界首演作品《單身溫度》。特別邀請綠光劇團製作台灣文學劇場二步曲《單身溫度》,希望透過該節目讓更多國人認識台灣的作家,也可以讓國際間的友人瞭解台灣文學之美。《單身溫度》由綠光劇團藝術監督吳念真及柯一正聯手製作,改編知名作家王鼎鈞的作品,故事描述50年代當時離鄉背井來到台灣的人,與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發生的情感故事,由羅北安、姚坤君、張靜之、梁正群領銜主演。

該劇收錄了王鼎鈞陸續發表的12篇作品,描寫一個單身男子的親情、愛情、工作與生活甘苦,各篇故事中亦出現了個性、相貌都截然不同的女性們,她們發生的故事也反映出社會的問題與時代的變遷。藉由綠光劇團重新改編,讓觀眾再次思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與對於社會的溫暖。即將在3月15日至3月17日於國家戲劇院舉辦世界首演。



《編劇吳念真的話》

人生有很多事情無法抓住它的重量,比如剎那間的離別、無法排解的寂寞、達不到的目標,像是一種永恆的喟嘆。王鼎鈞所描繪的都是這樣的東西,用清淡的方式描繪人生的重量。從中國輾轉到了台灣,現年將近90歲的王鼎鈞年輕時看多了不可思議的事情,在充滿禁忌卻又有自己看法的時代,王鼎鈞只能透過書寫去表達。我認為王鼎鈞先生是個「斯文的憤青」。希望這些老作家的文章可以讓年輕世代重新看見,也看懂。



《導演柯一正的話》

接下台灣文學劇場第二齣劇的導演任務,首要的工作就是從台灣文學作品中選出一部作品來改編。我腦中第一時間就跳出王鼎鈞先生筆下出現最多次的人物:華弟。華弟在王先生的《單身溫度》許多文章中出現,可能是初入社會的新鮮人,也可能是有閱歷的主事者,更可能像「土」裡是一個深懷鄉情的老先生。總之他代表了那動亂時代從大陸來到台灣的一些人。他懷念家鄉,他也深植感情在這個國度裡,他其實絕大部分是王鼎鈞先生的化身。不管是家鄉在異地,或代代生於斯的本地人,其實在國家定位不明時,我們都是沒有根的人,更需要尋找依靠的人。我想藉由王鼎鈞的筆下人物。讓我們重新瞭解我們身邊生活在一起的人,說不定會在陌生人身上找到比親人還親的感情。



《原著王鼎鈞》

王鼎鈞的寫作生涯逾60年,在台灣文學界,是大家公認的散文大師,力行將小說戲劇技巧溶入散文,散文境界臻於化境。王鼎鈞的文學生命豐富,從雋永的散文到闡述哲理的人生三書,文字精練,風格多樣,無論抒情、說理都極為出色。在他作品的字裡行間,可以看到眼淚和痛苦,但也看到微笑和希望。蔡倩茹的《王鼎鈞論》曾描寫到:王鼎鈞以他的生命歷程創造了一種可能性,縱然生命的年輪裡,有太多時代的轍痕,在他作品中,卻能將根鬚吸收的人生經驗加以昇華,復能在文路上日益精進,無論是理性的哲思,或是抒情的時代刻劃,都給人寬厚的溫暖、清明的指引、心靈的饗宴,彷彿那濃濃的樹蔭。



《單身溫度》懷抱鄉愁找回溫暖的希望

《單身溫度》描寫被迫在異鄉流浪的人們,當鄉愁無可排解時,遁入愛情是否就可以得到救濟?人與人之間為了取暖而產生的交會,一段又一段情感的萌生與消失,又如何衝擊著他們?失去的土如何找回?是否該更重視腳下踩著的土?到底哪一處才是歸途?因戰亂被迫離開家鄉的華弟,身上帶著一瓶混著母親眼淚的土,當時的他萬萬沒想到,回家的路會是那麼遙遠,遠到將近一輩子。初到台灣的華弟,因水土不服住進醫院,漸漸與細心照顧他的護士產生情愫,第一個在異鄉的溫暖懷抱,他們倆的愛情會就此展開嗎?



綠光劇團團長/演員 羅北安

以精湛演技縱橫《世界劇場》、《人間條件系列》、及《台灣文學劇場》。對他來說,戲劇就是他最愛,也燃燒最多熱情的事物。舞台劇演出作品:綠光劇團《人間條件5》《幸福大飯店》《文明的野蠻人》《人間條件3》《清明時節》《明年此時》《proof-求證》《手牽手紀念日》《人鼠之間》《幸福大飯店》《文明的野蠻人》等;紙風車劇團《白蛇傳》《銀河天馬》《三國奇遇記》、唐美雲歌仔戲團《黃虎印》《蝶谷殘夢》《蝴蝶之戀》等。



演員 姚坤君

台大戲劇系老師,也是目前台灣劇場界最活躍的女演員之一。在舞台上她百變多元,劇評家傅裕惠曾讚賞她是台灣版的蜜雪兒菲佛,集知性、理性與感性一身,演技同樣以生動自然見長。舞台劇演出作品: 綠光劇團《開心鬼》《文明的野蠻人》《幸福大飯店》《出口》《手牽手紀念日》《Proof求證》《女人要愛不要懂》《將你的手放我手心》《明年此時》;台南人劇團《閹雞》《馬克白》、屏風表演班《女兒紅》《北極之光》《瘋狂年代》、果陀劇場《動物園》等。



演員 張靜之

台灣新生代女演員,台大外文系畢業,音樂劇表演出身,在台灣文學劇場首步曲《清明時節》中飾演梨花,表現出色。舞台劇演出作品:音樂時代《四月望雨》、大風劇團《請勿犧牲愛情》、《金蕉歲月》、曇戲弄《歌未央》、九歌劇團《雪后與魔鏡》、嵐創作體《玩全百老匯》《拜訪森林》、耀演劇團《喜樂社區》、第四人稱劇團《紅伶》。



演員 梁正群

劇場後起新秀,廣播節目主持人、音樂人。陸續製作多部電視劇、電影、廣告和短 片的配樂,也參與多部戲劇演出。100年人間條件百年連演,第一次參與舞台劇並挑戰台 語演出。 舞台劇演出作品:綠光劇團《人間條件2》、台灣戲劇表演家《第一次親密接 觸》。



◆ 主辦單位: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 演出地點:國家戲劇院
◆ 演出時間:3月15日-3月17日 7:30PM、3月16日-3月17日 2:30PM
◆ 演出製作:綠光劇團
◆ 售票處:兩廳院售票系統 (02)3393-9888
◆ 票價: 6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 製作團隊:
原著:王鼎鈞
編劇:吳念真
導演:柯一正
羅北安 飾演 老華弟
梁正群 飾演 年輕華弟
姚坤君 飾演 電台主持人、江心蘭(現代)
張靜之 飾演 養女、雪如、江心蘭(40年代)
李明澤 飾演 養父、大陸醫生、警察、門診病人
廖君茲 飾演 護士A
吳定謙 / 林汶智 飾演 醫生(現代)、男同事、門診病人
彭曉筠 飾演 護士B、女看護
戴昆憲 飾演 醫生(40年代)、璧如兒子

◎中文發音,無字幕
Performed in Mandarin, no surtitles.
◎演出全長2小時30分鐘,含中場休息
Approx. 2.5 hours with an 20-min intermission.
◎主辦單位保有節目內容異動權
The programs are subject to change.

2013/03/14

日本跨領域編舞家梅田宏明新作《形式暫留》首演

開發與連結不同文化中身體與舞蹈的規律

日本知名跨領域編舞家梅田宏明的作品近年來廣受歐美各大前衛藝術節邀請。他的舞蹈中充分反映當代日本文化,展現新世代舞蹈家的思維,被讚譽為深具才華、原創性且潛力無窮的年輕藝術家。2013此次兩廳院與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共同委託梅田創作一支新作《形式暫留》,並帶來他巡演歐洲及日本各大城市的獨舞作品《觸‧覺》,2013年3月15日至17日於實驗劇場演出四場。

新作《形式暫留》是梅田宏明十年編舞計畫系列“Superkinesis”的第四支作品,前三支作品著重在探討動作概念,是此系列的第一階段,《形式暫留》進入第二階段,除了強調動作概念外,他開始尋找連結多元身體與舞蹈的「規律」。由來自台灣、印度與柬埔寨三地不同舞蹈背景及風格的亞洲舞者共同演繹,梅田在蓄意保留各個舞者原有的風格外,試圖藉以時間為導向的視角範圍,尋求一個或多個連結這些身體/舞蹈的規律。梅田宏明與來自三地的舞者自去年11月起開始在台灣展開創作發想,2013年1月底至2月初的這段時間梅田宏明與舞者進行密集的排練,從找出每個舞者的個人特色,解構身體的多元可能,再加入他獨特的舞蹈元素,形式看似存在,卻是以不同規律暫留。

台灣的舞者鄭郁蓉,畢業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舞蹈系七年一貫制,曾演出瑪莎.葛萊姆、伊莉莎白.陶曼、薩爾.穆吉楊托、林懷民、張曉雄、蔣秋娥、楊孝萱……經典及創新作品,近年來參與許多現代舞演出,表現出多元的彈性與表演張力。來自柬埔寨的舞者Rady Nget,主修柬埔寨古典面具舞Lakhaon Kaol中的猴子角色。他對編舞創作深感興趣,至今已創作數個作品,其中以The Feeling for Street Children最為知名。作為專業舞者,Rady以柬埔寨古典舞者的身分曾巡迴歐洲與亞洲,同時也以現代舞者的身分與國際著名編舞家如Arco Renz,Emmanuele Phuon等合作,並於美國、歐洲及亞洲等地演出。他在德國編舞家Arco Renz的新作CRACK中擔任主要舞者;此作剛於2012年9月獲得蘇黎世ZKB Patronage評審獎。來自印度的舞者Hema Sundari Vellaluru自幼學習印度婆羅多舞,十五歲開始學習南印度Kuchipudi舞蹈,同時也學習印度拉賈斯坦邦、安得拉邦等各地民俗舞,隨後她更在Attakkalari藝術中心開始研習並參與現代舞的演出。她的舞蹈技巧豐富,除了印度舞,也融合現代舞、瑜珈、皮拉提斯,卡拉里帕亞特(一種源自於印度南部省份喀拉拉邦的達羅毗荼人武術)及巴西戰舞。2006年起,她時常受邀至歐洲各國參與藝術節的演出或舉辦印度舞工作坊。

《觸‧覺》是梅田巡演歐洲及日本各大城市的獨舞作品,藉著燈光與顏色的關聯,在色調與生理刺激之間常有的聯想─紅色/憤怒、藍色/緩和─之外,梅田強調「顏色感知的物理層面」,賦予顏色與舞蹈更具體的關係。他摒棄了慣常使用的科技與投影,單純讓燈光與身體互動,顏色將賦予舞蹈不同層次的解讀。

梅田宏明出生於1977年,目前於東京定居發展。日本大學求學期間主修攝影,20歲時決定發展舞蹈事業,2000年梅田創立自己的舞團「S20」,舞團歷來的作品有:2002年《碎拍漸境》、2003年Finore、2004年Duo、2007年《格局N次方》、2008年Adapting for Distorsion等。2009年他開始一系列探討動作概念的編舞計畫─“Superkinesis”,至今已創作三支作品:Centrifugal、Repulsion及Isolation。

梅田的作品廣受歐美各大前衛藝術節邀請,如加拿大「FIND Festival」、比利時「Kunsten Festival des Arts」、英國「Berbican Centre in Mime Festival」、義大利「Rome Europa Festival」、法國「Festival d’Automne」等等。舞蹈中充分反映當代日本文化,展現新世代舞蹈家的思維,被讚譽為深具才華、原創性且潛力無窮的年輕藝術家。



◆ 2013 TIFA 台灣國際藝術節
◆ 梅田宏明《形式暫留》&《觸‧覺》
◆ 世界首演《形式暫留》
◆ 委託創作:國立中正文化中心與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
◆ Project Concept: Aichi Arts Center, Japan; Esplanade- Theatres on the Bay, Singapore; National Chiang Kai-Shek Cultural Center, Taiwan; S20, Japan
◆ 舞者:鄭郁蓉(台灣)、Hema Sundari Vellaluru(印度)、Rady Nget(柬埔寨)
◆ 演出時間:
3/15-3/16 (Fri. - Sat.) 19:30
3/16-3/17 (Sat. - Sun.) 14:30
◆ 演出地點:實驗劇場
◆ 票價:800元
◆ 演出長度:約65分鐘,含中場休息
◆ 演後座談:3月17日午場演出後於實驗劇場
◆ 2013台灣國際藝術節主要藝文贊助|JTI

2013/03/07

2013 TIFA 國光劇團《水袖與胭脂》彩排記者會

挑動「祖師爺」愧悔心事 從角色反向探究創作本質
魏海敏、唐文華、溫宇航、朱勝麗主演

由國光劇團與中正文化中心共同製作,參加2013年台灣國際藝術節的新編戲《水袖與胭脂》,由國光藝術總監王安祈與趙雪君編劇,李小平導演,魏海敏、唐文華、溫宇航、朱勝麗等主演,3月8日至10日在國家戲劇院演出三天四場。緊接著3月23日(週六)午場在台中中山堂、3月30日(週六)午場在高雄大東藝術中心演出各一場。

《水袖與胭脂》是國光繼《孟小冬》、《百年戲樓》之後的「伶人三部曲」終結篇,大膽跳脫先前演員與藝術人生的題材模式,「後設性」地讓「角色」反過來活在虛構的「梨園仙山」,讓角色主動追尋符合自己內在情感的創作;劇中最重要的角色就是雅好音律設立「梨園」,被京劇界尊奉為「戲神、祖師爺」的唐明皇,和因霓裳羽衣曲被廣泛傳頌而成為梨園仙山國主的楊妃。

王安祈總監表示:以唐明皇與楊貴妃故事為例,歷來戲曲詮釋的經典之作是崑劇《長生殿》,而經典之作是如何形成的呢?《水袖與胭脂》探究的的切入點不在《長生殿》編劇洪昇身上,而是創作歷程與角色內在心境這段玄妙的演繹過程。如果《長生殿》結束在楊妃之死或楊妃死後唐明皇的自嘆孤寂,都無法成為經典;直要到唐明皇在獨立蒼茫時肯自我剖析、唱出餘生的深切悔恨,情感才足以深化,相對的,楊妃情感也才足以淨化,《長生殿》才成為經典。

《水袖與胭脂》內在主旨看似嚴肅正經,外在基調卻是綺思異想,劇情過程奇幻活潑,梨園仙山裡的戲班「行雲班」進宮演出,卻被主掌仙山的仙子逐斥,戲箱被焚、戲神遭難,班眾離散各處又重新集結進宮,角色們個個栩栩如生地爭取扮演,追尋屬於自己的經典之作,牽引著戲的走向。更有趣的是國光劇團原即遵奉梨園傳統,在排練場旁供奉著祖師爺神位,幾乎每位演員都是一早到劇場先虔誠地向祖師爺點上一炷清香,再開始一天的排練工作。這齣戲搬演著祖師爺內在悔恨的故事,讓團員們戰戰兢兢,更加敬業認真地面對自己的工作。

劇中的祖師爺由當家老生唐文華主演,梨園仙山的主人楊妃由魏海敏主演,溫宇航則飾演劇中「行雲班」的當家小生,以伶人排戲的方式在劇中穿插呈現戲中戲,唱腔兼容京、崑。朱勝麗飾演的祝月公主則是虛擬的「爭取角色的角色」,硬是想在戲裡軋個角色,卻也對仙子深切追尋的心境感到不捨。

《水袖與胭脂》是國光的「伶人三部曲」終結篇,也是國光繼《歐蘭朵》、《艷后和她的小丑們》之後,第三度應邀參加兩廳院台灣國際藝術節的作品。國家戲劇院特別在3月8日至10日四場演出前30分鐘安排導聆,10日演出後安排簽名會。

《水袖與胭脂》票價分2500元、2000元、1500元、1200元、900元、600元、400元,四場演出僅剩百餘張票券,呼籲觀眾購票從速以免向隅。
3月23日(週六)午場在台中中山堂、3月30日(週六)午場在高雄大東藝術中心的票價則為2000元、1500元、1000元、800元、500元、300元,
購票洽兩廳院售票系統 (02)3393-9888
www.artsticket.com.tw。國光劇團洽詢專線:(02)2938-3567轉402~410。



◆主辦單位:國立中正文化中心、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演出單位:國光劇團
◆創作群:導演李小平、編劇王安祈、趙雪君、唱腔設計馬蘭、音樂設計李哲藝、舞台設計傅寯、燈光設計任懷民、服裝設計蔡毓芬、舞蹈設計蕭賀文、崑曲指導溫宇航。
◆演出場次:
3月8日(週五)晚19:30
3月9日(週六)午14:30、晚19:30
3月10日(週日)午14:30【錄影場】
演前導聆:每場演出前30分鐘於國家戲劇院一樓大廳
◆演出地點:國家戲劇院
◆票價:$400、600、900、1200、1500、2000、2500元

2013/03/06

孫尚綺《浮‧動》Uphill by Shang-Chi SUN

台德創意團隊 值得五顆星期待!

台灣首屈一指的專業表演藝術雜誌《PAR表演藝術》2013年1月號,製作了2012表演藝術回顧特別企畫,選擇了2012注目焦點人物,包括劇場界的簡莉穎、音樂界的曾宇謙,舞蹈界則由孫尚綺入選,這位敢冒險、敢實驗的編舞家,「值得五顆星期待!」,而兩廳院2013台灣國際藝術節,則要在3月8日至10日於實驗劇場推出孫尚綺備受眾人期待的全新跨國舞蹈製作《浮‧動》。

德國人說孫尚綺擁有獨特的精準優雅,法國人則說他的編舞令人目眩神迷,日本人說他是山海塾之後最美麗的亞洲身體。這位席捲歐陸舞壇的編舞家,出生於台灣,在台灣成長讀書,畢業於國立台灣藝術大學舞蹈系,畢業後也曾擔任雲門舞集2的舞者。2001年赴歐洲後,先於德國紐倫堡現代舞團擔任舞者,後於柏林發展創作、備受歐洲舞壇矚目。國際大師莎夏‧瓦茲甚至邀請孫尚綺共同創作,為其作品編舞並出任舞者。孫尚綺的肢體風格集靈活、迅捷、優雅於一身,在歐洲舞蹈界已建立知名度,作為一個舞者,他的肢體語言被讚譽「不可思議地快速流暢且精準」,作為一名編舞家,他的新作總會引起興趣和迴響。

去年台北藝術節引起廣泛好評的作品《早餐時刻》,以影像、劇場與舞蹈的結合,為舞蹈劇場帶來嶄新風貌,德國指標性雜誌TANZ亦以專文報導。2012年的新作《浮‧動》則回歸純粹肢體的舞蹈風格。打從2011年起孫尚綺,即進行了身體三部曲的演出計畫,呈現出他以舞蹈語彙所思考的,身體與時間、空間的三種不同關係。第一動《我不語》中身體與影像的搭配,如同薛西佛斯般的個人神話,尋找自身與處境侷限的關係。第二動《穿越》,以獨舞呈現身體在空的空間中如何運作動能,是抽象的線條和節奏。《浮‧動》承續前兩部作品對身體動能的思考,以三位舞者同時在台上的衝突與和諧,表現身體動能在建築空間上的關係。如個人旅程的回歸,最終會回到與他人交會作用的能量,和令人著迷的自然循環。

為了《浮‧動》,孫尚綺首次在柏林舉行舞者公開甄選,之前他都是透過個人舞蹈網絡找到舞者,這次他決定試試徵選。他把徵選條件放在臉書上,透過散播式的分享,吸引舞者前來嘗試。來自威爾斯的羅斯•馬丁森(Ross Martinson)是在某個臉書舞蹈論壇上看到甄選消息,決定來柏林一趟,他快速的肢體反應與身體能量,讓孫尚綺很驚豔。德國舞者大衛•埃辛(David Essing)本來跟孫尚綺就是臉書上的朋友,但彼此根本沒碰過面,他在臉書上寫下「往柏林的路上」的動態,孫尚綺恰巧看到,馬上邀他前來參加甄選,他高大陽剛卻優雅的身體,有攫取目光的強大磁場,順利得到與孫尚綺合作的機會。三位不同國籍、各自承載不同文化的身體,於是在柏林聚首。

《浮動》像是一個捉迷藏的遊戲。在這個屬於空的空間裡,僅僅佇立著三個男人在其中心。舞台的簡潔質地呼應著身體的建築性,和舞者之間那些看不見的張力線條。三位舞者分別擁有各自獨特的肢體,再透過對彼此的摸索認識,開展一種令人迷惘而動心的純粹。這一支飽含純粹美感的三人舞,在遊戲,相互挑弄和信任之間舞動著。有時沈著靜思,有時強硬到無法讓步;探索著外象與內藴之間的契合。如同時間的循環本質,我們所處之境和人際關係迴返衍生,卻從來不完全相同。彼此之間的慾望是唯一的牽絆,維繫在朋友,兄弟,外來者,甚或是敵人之間。

孫尚綺口中的「能量和令人著迷的自然循環」所指何物?他表示,曲線是《浮‧動》這個作品的出發點,曲線的進程會造成延遲,在延遲中,會喚起零碎的畫面、情感的衝擊,讓有形肉體與無形精神相互依存。孫尚綺之所以對曲線有興趣,是因「拓撲學」(Topology)中的「莫比斯帶」概念,令他思及能量不斷變換的循環。莫比斯帶即是把長方形紙條扭轉一次,然後把兩端接起來,成為莫比斯圓環,形狀其實就是無限大符號的立體版。然而將這個莫比斯圓環從中間剪一刀,更會驚奇地發現,這個紙環並不會被剪成兩個圓環,而會成為一個更大的扭轉兩次的圓環。孫尚綺即是利用這個奇妙的概念,探討不斷變化的身體狀態,讓有形身體與無形精神相結合,無論怎麼從中破壞,都只會爆發更強大的能量循環。

與德國音樂家Jörg的合作,亦將為此作帶來一特異的感官撩撥。單音高頻或低頻的極簡樂音貫穿全作,有如內在鼓譟的衝動,更為直接具象地表現身體與感官的衝突浮動。《浮‧動》一作不但挑戰觀眾對身體行動的原有認知,更要從循環中的動與變,展現潛藏於內裡的心靈意象。

2001年啟程到歐洲流浪,十多年過去了,外界看孫尚綺已不是名不見經傳的初生之犢,而是受到歐洲舞壇矚目的舞者及編舞家。而孫尚綺自己說,異鄉十年,他已慢慢找到自己的舞蹈語彙,但「最好的永遠在下一個地方」。孫尚綺仍為著創作繼續流浪,繼續尋找,企圖為當代人創造時代專屬的身體美學,繼續不停在舞蹈與身體中探索未知的美。



◆ 編舞╱孫尚綺
◆ 音樂設計╱Jörg Ritzenhoff
◆ 燈光設計╱Hans Fründt
◆ 演出╱David Essing, Ross Martinson, 孫尚綺

◆ 演出時間:3/8-9 (Fri.- Sat.) 19:30 3/9-10 (Sat.-Sun.) 14:30
◆ 演出地點:實驗劇場
◆ 票價:800
◆ 兩廳院售票系統 www.artsticket.com.tw 02-3393-9888

◆ 主辦單位: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 2013台灣國際藝術節主要藝文支持:JTI
◆ 指定住宿:八方美學商旅
◆ 共製單位:Fabrik Potsdam、柏林市政府

◎ 演出全長約60分鐘,無中場休息
◎ 主辦單位保有節目異動權

2013/02/27

TIFA德國柏林人民劇院《賭徒》

杜斯妥也夫斯基經典鉅作
不是孤注一擲 就是全力一搏
結果不是大贏就是破產

2013年兩廳院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大廳戲劇首檔節目,德國柏林人民劇院《賭徒》即將於2月28日至3月3日國家戲劇院前衛演出。首度抵台的左派先驅柏林人民劇院與前衛劇場大師法蘭克‧卡斯多夫,聯手製作俄國大文豪杜斯妥也夫斯基經典鉅作。《賭徒》是杜斯妥也夫斯基的中篇小說,是他在輸個精光之時,情急之下以自身經歷為本,在二十六天內寫出除了精彩的人物、變態的關係、還有高潮迭起煞不住車的劇情。導演以硬蕊龐克音樂寫實拼貼視覺,充滿歌德風情的前衛旋轉舞台,強烈描繪人性深藏不露堅強的「賭」性,賭錢、更賭自己的人生。

杜斯妥也夫斯基一份賭癮的文學宣言

杜斯妥也夫斯基一生奔波。他被流放到西伯利亞勞改營多年後,返家時卻發現妻子已不久人世,隨後他的兄弟與摯友也相繼英年早逝。心力交瘁之下,他遠走德國躲避債權人,轉眼間卻又輸掉身上最後一點錢與他所有的著作版權。因為急需拿到出版商的預付款,他竟在二十六天內匆匆寫下《賭徒》。這部作品儼然就是一份賭癮的文學宣言。身無分文的家庭教師亞歷西.伊凡諾維奇,因緣際會參加一位破產俄國將軍舉辦的旅行派對,並在德國城鎮羅雷特堡的賭場裡贏得鉅款。他無可救藥地愛上將軍的繼女波琳娜,然而她對他不是冷淡,甚至惡毒。傾家蕩產的將軍急切等著繼承富有姨媽的遺產,卻驚訝地看見她活生生出現在派對中。她一來就迷上輪盤遊戲,還把眾人肖想的遺產輸光。

導演法蘭克.卡斯多夫說:「筋疲力竭,工作過量,再加上負債壘壘,以及對政治的激進狂熱,使得杜斯妥也夫斯基朝向傳統反動立場。由於難忘克里米亞戰爭,他竭力為俄國在1870年代巴爾幹戰爭期間干預保加利亞政局辯護,並積極為巴爾幹半島的斯拉夫民族爭取解放。成千上萬的俄國人移居至西方世界,杜斯妥也夫斯基也是其中之一。然而在西方人眼中,他只是一個始終心繫第三羅馬帝國的外來客、東邊來的人和親斯拉夫派份子。他便是在這個處境下著手撰寫《賭徒》。該書完成之後,他的賭癮卻再度失控:不是孤注一擲,就是全力一搏,結果不是大贏就是破產。」

「這個故事對困頓停滯的描述,極為出色且生動。」法蘭克.卡斯多夫由1999年起就開始將杜斯妥也夫斯基的一系列小說搬上舞臺。 參與演出人員:凱撒琳.安潔若(飾演波琳娜.亞歷山卓納)、漢卓克.艾斯特(飾演沙格簡斯基將軍)、法蘭克.巴特納(飾演德孔敏夫人、博塔佩茲)、喬治.佛瑞卓奇(飾演葛耶侯爵)、蘇菲.羅依絲(飾演安東妮塔.瓦西爾賈娜.塔拉索維齊瓦)、亞歷山卓.席爾(飾演亞歷西.伊凡諾維奇)、麥克斯.夏魯佛(飾演艾索里)、莉莉絲.史坦根堡(飾演白蘭琪),以及亨利爵士(鋼琴、鱷魚)。

導演法蘭克‧卡斯多夫的創作理念

賭輪盤就像賭老本。我嘗試以無政府主義人士的立場,去挑釁令人看不透的資本主義以及賭盤策略,好讓我能獲取好運,物質利益方面的好運勢。杜斯妥也夫斯基究竟為何嗜賭成性,原因不明。心理學家佛洛依德曾分析杜斯妥也夫斯基與其父親之間複雜的親子關係。杜斯妥也夫斯基的父親是一個殘忍、霸道又粗暴的人,就連母親的死亦歸咎父親。傳說其父親慘遭農奴殺害,但真相無從得知。佛洛伊德表示,杜斯妥也夫斯基一直暗自希望父親死去,而當願望實現,面對父親的死亡、父親的遇害,他心中卻有罪惡感。因此那些長期的攻擊性,持續的震怒與自我毀滅,是為了懲罰自己,以及自我懲罰後得到的需求滿足感,這樣也能再次去感受與父親的連結。

《賭徒》角色人物是冷血的。非比尋常地,故事中並未流露出任何一絲希望的曙光。被杜斯妥也夫斯基寫入作品中的情婦波琳娜‧蘇絲洛娃曾說,她必須滿足自己去刺殺某人的急切需要,一種對於炸彈的迫切需求。的確,在私人關係上,那種雙方的互相糾纏不斷發生。這適用於每個角色:所有人都該死!這裡沒人好好說話。這裡沒有像契訶夫或屠格涅夫那種心領神會的柔和,没有法式滑稽笑鬧劇或對話戲劇的氛圍,來呈現那種人與人之間通達情理的言談與溝通。在杜斯妥也夫斯基的世界裡,有的是咆哮或囁嚅,有的是撞擊,說話者的表達方式與正常人截然不同,言談儼然與正常溝通模式背道而馳。取而代之的是口吐白沫、痙攣的羊癲瘋發作。這個病症是在他勞改營時期結束後突然發病的。奇怪的是,他不停讓自己處於險境之中,甚至投身革命:他長征遠行,遠至超越身體病痛的限制。他承擔了責任,承擔他聲稱的該死的父親角色,還替他不成才的繼子、他哥哥的家庭、老婆、小孩承擔責任。他讓自己從事某些一般人不會做的事。他的德國裔出版商,名為斯切洛夫斯基,雙方曾簽約訂下他所有的作品。

那份合約令人聯想到浮士德與魔鬼梅菲斯特;合約亦包括他未來幾年的新作,並要求他於1866年11月1日前寫完一部新小說。杜斯妥也夫斯基在1866年初便聲明:我可以同時進行兩件事,我要賭博,以及寫完長篇小說《罪與罰》和《賭徒》。他並沒有這麼做,直到10月初才開始動筆,三星期內便完成《賭徒》,11月1日就準時遞交至斯切洛夫斯基的辦公桌上。草率拼湊出的小說,成效不僅是差強人意。亦或他已心滿意足,因為他冷眼旁觀、猶如高效率運轉的機器般,製造出這部以自身經歷為本的自傳式著作?他持續自暴自棄,因負債、賭癮、愛慾這一切導向自我摧毀的推手,使他沉溺在過勞工作。他所遭遇的仇恨與政治關注,卻帶領他一步步朝向極右與反動。他永不會忘記1856年發生在克里米亞海岸,那幾乎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克里米亞戰爭。在這場巴爾幹半島的解放戰爭中,他明確表態贊成俄國干預保加利亞,支持解放巴爾幹半島的斯拉夫人。

許多俄羅斯人便是如此,無論是過去或現在。數十萬人基於政治原因,或以認識世界為由,十九世紀60年代遷徙至資本主義的西方世界。杜斯妥也夫斯基也在其中,而他也只能這麼做:成為另一種西邊人。身為東邊人,第三羅馬帝國仍常駐心中,事實上是這股意念促使小說成形。賭性堅強地寫作。作家本身嗜賭成性,但《賭徒》並不具療癒效果。他是在寫完此書後,賭癮才極端地大爆發。這種大獲全勝或全盤皆輸,非此即彼的二分法,把一切全部壓在輪盤的零、零、零,把整個賭本壓在極度的虛空中-但其實開出『零』的次數很多。然而這樣賭的人,也將走向頹廢、荒唐。在博弈遊戲中,賭徒只有狂熱,沒有時間。時間不斷流逝,但無感於晝夜,他們腦中僅有:我帶著贏來的獎金,我入住飯店,然後再回來。賭場是世上唯一存在的空間。除此之外,因為賭博而喪失時間感。我入住飯店,將贏來的錢裝進皮箱,然後說:「啊!好啦!我還可以再多贏回來一些!」於是我又身處賭場。沒日沒夜的狂熱行徑。明天、明天,說不定就全部翻盤了。

這便是賭,但這就是一切:就像性愛、希望、未來展望等人生途徑,就像將軍會達成他的偉大目標,他會和白蘭琪結婚,他會死,這些大家都知道。那不是愛情,但他卻仍精心安排當時所謂的法式情境。幾對戀人並肩坐在輕便馬車內,就算只是這樣也很開心。這是以一種極其閃耀、轟轟烈烈的方式原地踏步;這是極度的虛空,而事實上是透過這些我們稱之為『賭』的虛假作為,得以在生命中延續下去。

前衛劇場大師法蘭克‧卡斯多夫

法蘭克‧卡斯多夫,1951年生於東柏林,1970年代中期就讀柏林洪保特大學修習戲劇藝術,畢業後在山夫騰堡擔任戲劇指導。之後數年間,他在東德各大劇院擔任導演,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之後,隨即受邀至西德的各個著名劇場,以自由導演身份執導。卡斯多夫以改編歌德 、莎士比亞、萊辛、易卜生、布爾加科夫等人的劇作聞名,並多次改編德國劇作家海納‧穆勒的作品。

法蘭克‧卡斯多夫自1992/93 年劇季接任柏林人民劇院的藝術總監以來,創作甚豐。除了柏林人民劇院以外,他也受邀前往世界各大城市執導,如:巴塞爾、 蘇黎世、斯德哥爾摩、維也納、哥本哈根、聖保羅及漢堡等地,主要改編作品包括:杜思妥也夫斯基的小說、美國劇作家田納西‧威廉斯、尤金‧歐尼爾和法蘭克‧諾里斯的劇作。他的諸多作品當中,德語系作家也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他近年曾執導布萊希特的《措施》、《 說「是」/「不是」的人 》與 《課堂》;連茨的《士兵》 和《家庭教師》;以及佛雷德希‧馮‧加肯《海洋》。法蘭克‧卡斯多夫與舞台設計伯特‧諾易曼在柏林人民劇院長期合作的前衛風格,已成為他藝術創作的最大特徵,而這些作品也經常受邀至世界各地的劇院及戲劇節演出。不久之前,卡斯多夫才與柏林人民劇院續約,將連任藝術總監一職至2016年。

法蘭克‧卡斯多夫的製作經常受邀至舉世聞名的柏林戲劇節『戲劇盛會』,例如:2003年的《大師與瑪格麗特》 和《悲悼》。此外,他榮獲許多獎項,包括:德國首屈一指的戲劇雜誌《今日劇場》柯特納獎、普魯士海事基金會的柏林戲劇獎(與演員亨利‧哈布臣共享)、及奧地利內斯特羅伊戲劇大獎的最佳導演獎。同樣於2003年,他以編導杜思妥也夫斯基《白癡》一劇,榮獲國際劇場協會獎、曼汗市席勒獎、以及《柏林晨報》弗里德里希‧羅夫特獎。柏林人民劇院於1993年獲《今日劇場》雜誌選為「年度劇院」,而法蘭克‧卡斯多夫更獲選為2002年及2003年的「最佳導演」。2010年,法蘭克‧卡斯多夫獲頒塞拉耶弗國際戲劇場的金桂冠獎。

世界級的柏林人民劇院

柏林人民劇院由奧斯卡‧考夫曼設計,1913-14年間建造,位於柏林的市中心的羅莎-盧森堡廣場。 原始建築的正面刻有『人民的藝術』箴言,表明這是一座為人民、為城市裡的勞工階級提供平價但引人入勝節目的劇院,兼具當代性和政治性。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劇院的建築幾乎破壞殆盡,建築師漢斯‧瑞克特設計1950-54年間的重建工程,建築外觀大為簡化。2009年3月至11月,劇院內部進行大規模整修,尤其是舞台設備的部份,並於2009年11月重新開幕。

法蘭克‧卡斯多夫自1992年起擔任柏林人民劇院的藝術總監。1990年代,柏林人民劇院上演出許多的重要節目,其中不僅包括卡斯多夫的製作,也囊括克里斯多夫‧史林根希夫、漢斯‧克雷思尼克及克里斯多夫‧馬塔勒等名家作品。2000年起則以呈現法蘭克‧卡斯多夫、瑞內‧波列許、水兵隊劇團、底米特‧郭特雪夫及梅可.斯圖亞特的作品遠近馳名。

柏林人民劇院擁有一座大型舞台,名為「鉅院」,以及其他演出場地:紅沙龍、綠沙龍、三號倉庫、大廳,以及緊鄰主要建築的樓閣。



◆ 主辦單位: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 演出地點:國家戲劇院
◆ 演出時間:2月28日 2:30PM、3月2日-3月3日 2:30PM
◆ 演出製作:柏林人民劇院 Volksbühne am Rosa-Luxemburg-Platz
◆ 售票處:兩廳院售票系統 (02)3393-9888 www.artsticket.com.tw
◆ 票價:400 (部分視線受阻) 600 800 1200 1600 2000 2400 3000
◆ 製作團隊:
導演 / Director: Frank Castorf
舞台設計 / Stage Designer: Bert Neumann
服裝設計 / Costumes: Bert Neumann
燈光設計 / Light Design: Lothar Baumgarte
音樂設計 / Music: Sir Henry
戲劇指導 / Dramaturgy: Sebastian Kaiser
助理導演 / Assistant Director: Sebastian Klink
舞台監督 / Stage-Manger: Alexandra Bentele
宣傳 / Prompter: Christiane Schober
技術指導 / Head of Technicians: Andreas Dunkel
設備操作 / Machine Operator: Pablo Zorn
技術人員 / Technicans: Henry Epler, André Grünschloß
燈光指導 / Head of Lighting: Hans-Hermann Schulze
燈光操作 / Light Operator: Sascha Grohmann
燈光人員 / Light Technician: André Hoclas
視聽指導 / Head of Sound: Klaus Dobbrick
視聽人員 / Sound technician: Michele Gambera
影像指導 / Head of Video: Dirk Passebosc
攝影機操作 / Video/ Camera 1: Andreas Deinert
攝影機操作 / Camera 2: Mathias Klütz
即時影像剪接 / Live video cutter: Jens Crull
攝影像助理 / Video assistant: Hannah Dörr
化粧 / Make-up: Antje Schulz, Stefanie Kinzel
道具 / Props: Bettina Köckritz, Franziska Rommel
服裝管理 / Dresser: Barbara Schirmer, Steffen Rausch
技術管理 / Technical Production Management: Simon Behringer
藝術管理 / Artistic Production Management: Rolf Krieg

《賭徒》由柏林人民劇院與維也納藝術節於2011年共同製作。
2011年6月9日於維也納首演Premiere at Vienna: 09th of June 2011
2011年9月30日於柏林首演Premiere at Berlin: 30th of September 2011

◎德語發音(部分俄語),中文字幕

Performed in German and intermittent bits of Russian with Chinese surtitles.
◎上半場約2小時5分鐘、中場休息20分鐘、下半場約2小時5分鐘
Approx. 4.5 hours with an 20-min intermission.
◎演出含煙霧及極大音量等特殊效果,請留意並斟酌入場
This production contains smoke and loud volume.
◎因舞台形式特殊,部份席次產生部份視線受阻
Due to special stage design of this show, some seats are with partial view.
◎主辦單位保有節目內容異動權
The programs are subject to change.

◎更多演出相關訊息請上2013台灣國際藝術節官方網站 tifa.ntch.edu.tw

2013/02/27

2013TIFA 飛人集社&東西社《消失-神木下的夢》

飛人集社 小孩也可以看系列【一睡一醒之間】首部曲及二部曲 榮獲
2011年及2012年牯嶺街小劇場年度節目
《遠見雜誌》推薦2011年最期待的五大藝文表演之一
第23屆傳統暨藝術金曲獎「最佳兒童音樂專輯獎」及「最佳專輯包裝獎」
2013年推出終曲《消失-神木下的夢》 帶領大小朋友進入魔幻詩意的世界

飛人集社與法國東西社(L'est et L'Ouest)出品的「一睡ㄧ醒之間」系列,以生命的三階段為主題,帶領孩子進入哲思與想像、激發大人喚回童心與新視野。從法國到台灣,從《初生》、《長大的那一天》到即將推出的第三部曲《消失-神木下的夢》,首度榮獲國立中正文化中心的邀請,參與「2013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創作團隊以溫柔的魔幻風格,製造出神話般的世界,讓東西方的大小觀眾都為之著迷感動,將在3月1日至3月3日於實驗劇場演出6場。

一對姊弟學會勇敢,體驗生命的旅程

為了尋找另外一個世界,小姐弟鼓起勇氣爬進樹洞,展開他們前所未有的旅程。跳進樹洞遇見了龍王,狡猾的龍王騙走了依賴姊姊的小弟弟,。遇到狐狸的慶典,死亡對他們來說是與土地結婚,值得歡慶!姊弟倆踏上不同的旅程,也得到新的生命視野,讓他們突破自我,做出勇敢的決定。出發冒險,也是返家的旅程,接近路途的終點,他們也將明白「消失」之後還有什麼。

來自一個媽媽說給女兒聽的床邊故事

經歷了「出生」與「長大」,生命來到了最為難以面對的終點,編劇周蓉詩對女兒所講述的床邊故事,也不得不去理解「消失」這個最難解答的問題。然而,這樣的問題有答案嗎?周蓉詩憶及家族中的爺爺過世時,家人也會以「他到天上去跟星星一起住」這樣的想像,來回應彼此的哀傷和女兒的疑惑。由此出發,周蓉詩決定以一個帶著淡淡憂傷卻歡快勇敢前進的冒險故事,來述說這些生命中其實再自然不過的事情。

周蓉詩和導演石佩玉身邊許多朋友都經歷過心愛的親友離去,透過此劇,希望能將一般人看待死亡的視野拓寬。好比樹洞是一個前往神話世界的通道,而《消失-神木下的夢》這齣戲則給予難解的習題,打開多種思考的可能。「死亡就像是休止符,」周蓉詩説:「之後也許會變成什麼,以另外一種方式繼續存在。而因為愛,這個死亡有了不同的意義。」作為生命三部曲的終曲,石佩玉也希望將面對死亡的態度差異呈現在導演手法和詮釋裡,讓終曲成為開始另一個階段的序曲。

巧妙運用複合媒材 建構夢幻空間

一如前兩部曲中穿插運用各種偶戲形式,創造多樣的編劇神話/童話空間,《消失-神木下的夢》同樣大玩複合式材質,以呈現真實世界與夢幻般的冒險所交織的故事。執頭偶、光影、面具和現場音樂的靈巧運用,將象徵意象發揮地更淋漓盡致,在遠景與特寫的動態裡,建築出只存在於繪本裡的詩意。

例如:小姊弟倆述說回憶時,光影表現就如時間的蒙太奇,可以將他們現在所處的時空以及對母親的回憶,同時並置交錯。男孩的臉與逝去母親的雙手重疊,在光影世界裡不可能的相遇都化為可能,而記憶裡媽媽親手撿拾的樹葉,也從黑影中逐漸散發出奇幻的光芒。光影戲溫暖魔幻,舞台設計吳亞林的設計卻別具另類風格,數個可升降的LED光柱,象徵不可見的「消失」,以及神木從土地往上拔高的生命力。不但呼應了奇幻可愛之外的深層意涵,也製造出親子劇種少見的前衛冷冽。

國際大獎 波隆那插畫獎得主莒絲蓮‧額貝哈打造獨特視覺風格

法國美術設計莒絲蓮‧額貝哈(Ghislaine Herbéra)的作品獲國際大獎肯定、出版品亦廣受歡迎,她的繪畫才華已無需多說,其刮畫風格運用於光影形式,細膩表現線條的動態,而獨特的造型更充分表現三部曲融合東西思想的特色。此次「消失」的主題,額貝哈特以橘、黃等大地色為主基調,佐以繽紛的色彩點綴,從畫風便能想像秋天站在神木之下,抬頭眼見楓紅、剎那落葉紛飛的風景,而狐狸樂隊便從中魚貫而出。

用孩子們熟悉的樂器,營造溫馨輕快的音樂風景

音樂設計王榆鈞以風琴、三角鐵、直笛等孩子熟悉的樂器,打造出節慶的俏皮和浪漫,有小學唱遊課的趣味,又有著流浪吉普賽的悠揚。劇中狐狸們舉辦的慶典十分亮眼,以孩子般遊戲的節奏,從正面能量思考死亡,地底下是生命篇章的終回,也是新芽的序曲。。

連演三年,台法合作、台北馬賽兩地創作演出,前兩部曲皆受到兩國觀眾和劇評的喜愛,在法國人口中讓人又作夢又思考、美麗的光影偶戲,即將於開春三月於兩廳院的台灣國際藝術節首演一睡一醒系列最終曲《消失-神木下的夢》,帶領觀眾進入光影的神祕慶典,在「消失」的夢裡,遇見萬物交替的美麗造化,獲得重生的力量。



◆主辦單位: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演出單位:飛人集社&東西社
◆演出場次:3/1-3/2 (Fri.-Sat.) 19:30
3/2-3/3 (Sat.-Sun.) 11:00 14:30
演後座談:3/2(六) 午場
◆演出地點:實驗劇場
◆票價:$500元
◆演工作人員
編  劇│周蓉詩
導演˙戲偶設計│石佩玉
插畫設計│莒絲蓮‧額貝哈Ghislaine Herbera
音樂設計˙現場演奏│王榆鈞
演  員│周蓉詩、Fa、于明珠、薛美華
◆ 注意事項
本演出適合三歲以上觀賞
演出長度約50分鐘,無中場休息

※二部曲《長大的那一天》,2013年四月宜蘭、高雄、台南、嘉義全台巡演

2013/02/22

【以色列變色龍擊樂二重奏與國家交響樂團《無限之旅》Salamandrum Duo & NSO-Voyages】

以色列擊樂巨星 沛然揮灑
顛覆擊樂想像 引爆跨疆界感動

以色列最受矚目兩大擊樂巨星湯摩.亞里(Tomer Yariv)與吉拉.督柏齊(Gilad Dobrecki)組成的變色龍擊樂二重奏(Slamandrum)將於2月23日與指揮亞歷山大.德夏(Alexander Drčar)國家交響樂團於國家音樂廳帶來融合中東與世界音樂色彩的《無限之旅》音樂會。這場【2013年台灣國際藝術節】首檔於國家音樂廳演出的音樂會將兩位擊樂家截然不同的演奏風格完美結合,猶如帶領觀眾做了一趟多元旅行,絕對顛覆大眾對擊樂的想像!

以色列頂尖古典與爵士擊樂雙星

變色龍擊樂二重奏成立於2011年,是十分年輕的擊樂二重奏團體,但兩位創團成員亞里與督柏齊在創團前個別在擊樂世界佔有一席之地。兩位擊樂家皆來自以色列,外形與音樂類型十分不同,但卻對音樂抱持相同的理念,都講求創新、求變、勇於嘗試。

短髮的亞里是古典科班出身的擊樂家,他於1996年創立皮卡杜擊樂二重奏(PercaDu),曾被指揮家祖賓‧梅塔(Zubin Mehta)讚譽「擁有不可思議精湛技巧」,揚名國際。亞里曾跟隨皮卡度擊樂二重奏前往遠東、歐洲與美國巡迴演出深受歡迎,地點包括好萊塢露天劇場,以及眾多音樂節,例如韋比爾音樂節、薩爾斯堡音樂節、以色列音樂節、雷克雅維克藝術節,紅海爵士音樂節等。2011年他以皮卡杜擊樂二重奏名義受邀「台灣國際打擊樂節」演出,震撼全場。

目前亞里活耀於全球各大音樂節,並身兼多角,除致力於演奏也參與電影配樂製作,並與全球頂尖管弦樂團合作擔任獨奏家,包括紐約愛樂、洛杉磯愛樂、以色列愛樂,以及祖賓.梅塔、馬林.阿爾索普(Marin Aslop)等指揮家帶領的樂團。他也參與劇院製作,包括以色列貝特雷森劇院製作的《戀馬狂》。他曾贏得無數國際傑出獎項,為以色列教育部擔任打擊樂顧問,同時也是以色列美國文化基金會的顧問。他在世界各地舉行大師班,受邀至茱莉亞音樂學院、阿姆斯特丹音樂學院、慕尼黑音樂學院、香港音樂學院,以及邁阿密音樂學院授課,同時也是以色列打擊樂中心「顫音」(Tremolo)的創辦人。

留著一頭長髮的擊樂家督柏齊則是當今爵士樂演奏與世界音樂演奏的翹楚,旅居美國20多年,經常與知名爵士樂手合作,曾受到 Jazziz 雜誌封為全球最佳打擊樂手之一,2009年回到以色列,之前在美國與眾多頂尖爵士音樂家合作,包括艾爾.迪.梅爾拉(Al Di Meola)的「世界交響曲」樂團、麥克.史登(Mike Stern)、圖茲.第爾曼(Toots Teilman)、丹尼斯.錢博(Dennis Chamber)、寇尼勒斯.邦伯斯(Cornelius Bampus)、藍迪.貝克(Randy Brecker)、馬克.強森(Mark Johnson)、歐奈特.克爾曼(Ornette Coleman)、肯尼.華納(Kenny Werner)、約書亞.瑞德曼(Joshua Redman)、馬克.伊根(Mark Eagen)、理查.波納(Richard Bona)、吉歐拉.費格曼(Giora Feigman)、歐瑪.法魯克(Omar Faruk Telibek)等。

督柏齊創立了許多民族樂團,創作並演出許多新的樂曲,經常在劇院與電視製作中演出,是許多頂尖的流行歌手搶先合作的對象。他的表演與作曲風格受到各種音樂傳統的影響,包括中東、北非、西非、巴西、古典音樂與爵士。他在四年多前回到以色列後,開始與眾多傑出以色列音樂家合作演出,例如伊丹.瑞契(Idan Reichel)、大衛.迪歐(David D'Or),以及莎律特.哈達德(Sarit Hadad)等。

跨界變種新擊樂組合

2011年亞里與督柏齊,兩位世界頂尖、風格迥異的擊樂家一拍即合,成立了變色龍擊樂二重奏(Salamandrum),開始以「無限之旅」(Voyages)為主題展開全球巡演。

變色龍擊樂二重奏(Salamandrum),字面拆解是英文“Salamandra”(變色龍)與“drum”(鼓)兩個字的結合。變色龍是水陸兩棲的爬蟲類動物,使用這種動物當作團名,在字面上帶有俏皮的意味,字面之外卻隱藏了兩位擊樂家的音樂理念。由於兩位擊樂家在演奏風格上含蓋了古典、世界音樂、爵士等,不受框限,跨界創作的精神,讓他們在創團之始即聯想到變色龍這種動物;而團名字首“Salam” 在希伯來文中帶有「和平」的意思,也同時代表了兩位擊樂家希望以無國界的音樂語言建立友誼橋梁,以及獨立不同的音樂精神密切融合卻又能各自保有獨特風格的創作企圖心。

沛然揮灑 生命之旅

由於兩位擊樂家分別在以色列之外的美國、德國等不同的國度生活過,而自己的祖先猶太民族又在世界漂泊數千年,變色龍擊樂二重奏創團後首度來台帶來的《無限之旅》音樂會將會是跨疆界、跨時空的演出。擊樂家亞里與督柏齊匯集了天份與人生經驗,演出各種定義不同的旅程,包括:實際的地理旅行、精神旅行、歷史旅行,以及文化旅行,曲目選及涵蓋述說20世紀前半猶太移民返鄉回到以色列的《來自以色列》;由擊樂家亞里編曲,描述14世紀朝聖者印巴圖塔遊歷遠東見聞的《印巴圖塔的旅程》;改編20世紀著名作曲家巴爾托克田野採集完成的民歌紀錄《東歐組曲》等。

整場音樂會藉由亞里與督柏齊出神入化的演出,中世紀的摩洛哥、波斯音樂、猶太祈禱文、非洲傳統曲調、中東節奏、古典、爵士以及歐洲民俗音樂都將揉合其中,但仍保留其獨特的特質,串連德國出身的知名現代樂指揮家亞歷山大.德夏率領的國家交響樂團呈現出令人驚喜又興奮的音樂會形式。

整場音樂會藉由亞里與督柏齊出神入化的演出,中世紀的摩洛哥、波斯音樂、猶太祈禱文、非洲傳統曲調、中東節奏、古典、爵士以及歐洲民俗音樂都將揉合其中,但仍保留其獨特的特質,串連德國出身的知名現代樂指揮家亞歷山大.德夏率領的國家交響樂團呈現出令人驚喜又興奮的音樂會形式。

2013年2月23日以色列變色龍擊樂二重奏與國家交響樂團《無限之旅》僅此一場,難得 一見的組合,即將在國家音樂廳演出,購票請洽兩廳院售票系統 www.artsticket.com.tw,或 02-3393-9888。



◆ 主辦單位: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 2012台灣國際藝術節主要藝文支持:JTI
◆ 指定住宿:華國飯店
◆ 演出時間:2013/2/23(Sat.)7:30pm
◆ 演出地點:國家音樂廳
◆ 票價: 500 700 900 1200 1600 2000
◆ 售票處:兩廳院售票系統 (02)3393-9888 www.artsticket.com.tw
◆ 特殊折扣詳見2013台灣國際藝術節官網:tifa.ntch.edu.tw

◆ 創作者:變色龍擊樂二重奏 Salamandrum
“Salamandrum”為英文 “Salamandra”(變色龍)與 “drum”(鼓)兩個字的組合,代表著擊樂家湯摩.亞里(Tomer Yariv)與吉拉.督柏齊(Gilad Dobrecki)不受框限,跨界創作的精神,希伯來文中“Salam”更帶有「和平」的意思。

◆ 指揮家亞歷山大.德夏(Alexander Drčar)
1966年出生於德國慕尼黑,師從維也納音樂院指揮大師卡爾(Karl Österreicher),曾與維也納人民歌劇院、漢堡國家歌劇院、漢諾威歌劇院、斯洛伐尼亞愛樂等劇院與樂團合作,並以指揮現代樂作品著稱。

◆ 曲目:
本漢:來自以色列
亞理:印巴圖塔
亞里與督伯齊改編:巴爾托克東歐組曲
布魯門答:凱巴 (世界首演)
葛利格:皮爾金組曲第二組曲 ◆ 新聞聯絡人:呂佳音3393-9715 0988-016-526
斯拉馬:心靈之旅 (世界首演)

◎演出全長約110分鐘,無中場休息
◎主辦單位保有節目異動權
◎更多演出相關訊息請上2013台灣國際藝術節官方網站 tifa.ntch.edu.tw

2013/02/20

【TIFA智利猴厲害劇團《魚不會飛》】新聞稿

智利猴厲害劇團贏得多項獎項最佳演員最佳導演及最佳舞台設計

2013年兩廳院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開春第一檔戲劇節目,智利猴厲害劇團《魚不會飛》即將於2月21日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開先鋒演出。該節目是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售票最快的一檔節目,不到半個月票券已被觀眾搶購一空。今年的「台灣國際藝術節」以「今典出航 藝揚國際」為主題,不僅重現大師經典,也推出創新製作,17檔49場國內外精采節目,2月15日至3月31日將在兩廳院舞台上輪番上陣。

三個故事,五個角色

一個孤獨的女人,一對認為對方與自己截然不同的姊妹,一個衰敗的馬戲團。三個故事,五個角色,以及他們生命中的某個時刻。《魚不會飛》呈現他們生命中的重要時刻,那些現實交錯所產生不可避免的碰撞。

魯克蕾西雅醒來時對現實感到沮喪,領悟自已處在不可避免的孤獨中,下定決心上街去為創作中的故事找到結局。安德烈伊必須拋下自己的父親,以及他們所居住的馬戲團,才能實現夢想,成為在大型電影製作公司的演員。在胡莉雅的辦公室裡,她是成功、美麗而且勤奮的女人,卻無法理解沈迷於建造飛行器的妹妹安潔拉斯。安德烈伊與安潔拉斯相會,他們之間產生莫名的吸引力。胡莉雅的缺乏自信卻因妹妹的情事而加劇,她緊守裝著父親骨灰的那只罈甕,無法擺脫過去。安德烈伊的父親奧雷利歐努力獨自經營馬戲團,希望延續没落的家族傳統,除了追尋夢想的魯克蕾西雅外,沒人聽見他的祈禱。

智利猴厲害劇團

智利猴厲害劇團是由法國、西班牙、智利各國團員共同於2008年在智利聖地亞哥成立,團員皆是近期從拉曼查國際影像姿態學院畢業的藝術家,首要目標是希望以近代大師導演艾米爾.庫斯杜力查的代表電影《亞歷桑納夢遊》為本創作,以此精神因而創作出首部作品《魚不會飛》,迄今已於智利、西班牙及法國等無數藝術節中演出,並贏得多項獎項,如:最佳演員、最佳導演及最佳舞台設計等。

這些年來不同國家背景的團員陸續加入劇團發展計畫,大家共同的夢想就是單純述說故事與觀眾分享。2011年劇團巡演至西班牙時,有機會於札拉哥沙駐市創作,也因此得以與西班牙「K街劇團」於2012年共製兩齣新作:《Las Cosas Tambien Tienen Mama》(即將於2013年9月在法國夏維爾國際偶戲節演出)及《Juan Salvador Tramoya》。

劇團創作嘗試探討人生、人性中的脆弱、悲慘及深藏內心的秘密寶藏。作品結構簡潔平凡,充滿希望,就像是發生在我們日常週遭的生活故事,演出視覺設計精緻亦充滿趣味,佐以豐富及具感染力的高超操偶及物件技巧,使得表演主題與故事內容緊密連結。劇團推廣優質平民劇場,希望能從觀眾的角度出發,提供並喚起他們的迴響。

夢想能夠成真

經過團員共同探索夢想的藝術後,智利猴厲害劇團推出創團作品《魚不會飛》,以親近觀眾的平民劇場為本,尋求一個可以親密連結觀眾與演出本身的獨特語言。夢想是無形且不可捉摸、人性最深層的渴望,本劇邀請觀眾一同接近這個私密的宇宙。劇中營造許多如夢似幻的景象,伴隨著各個面對或逃離內心願望的主人翁,他們在面對自身夢想時,或是透露恐懼,或是充滿希望,抑或是發揮力量等。他們的故事既簡單又美好,因為就像構成我們現實人生所會發生的故事。

本劇希望鼓勵觀眾作夢,讓人們靠近這個與生俱來的夢想能力,儘管這不容易。《魚不會飛》創造了一個空間,讓人們重新相信自已能夠超越不可能,克服極限,創造無限可能的眼光。

化不可能為可能

一個過時的馬戲團在眼前淡出,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寧靜的海濱。同時,兩個年輕人沈浸在愛河中,但我們只從下方看到他們的鞋底。在一次重要的相遇後,房間瞬間轉動起來。一張被遺忘的演出門票,飛越過一個迷你小鎮,落在一位迷失方向的年輕人手裡。就這樣,魚兒飛啊飛……。演出漂浮於空中,在觀眾眼前出現,然後淡出。觀眾也像在參與演出,看著幻象在眼前成形,視線隨著由上往下、由下往上,動作、物件或舞台元素在眼前飛起來,讓演出活靈活現。隨著各個角色的進入與離場,空間也隨之改變;夢想乍現,與不真實的現實共同存在。

西班牙裔的米格爾.布列甘特、法國裔的艾蜜麗.厄巴斯與智利裔的舞台設計艾德華多.希梅聶茲建構了本劇的藝術方向,融合三種民族風情,共同創造出一個超越國界的幻景,也強化了劇中角色面對夢想與自我時,交織出的三個故事。



◆ 主辦單位: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 演出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 演出時間:2月21-23日 7:30PM、2月24日 2:30PM
◆ 製作演出:猴厲害劇團
◆ 售票處:兩廳院售票系統 (02)3393-9888 www.artsticket.com.tw
◆ 票價:800
◆ 製作團隊:
劇本:智利猴厲害劇團集體創作
音樂:璜.薩林納斯
整體設計:艾德華多.希梅聶茲
場景製作:智利猴厲害劇團、艾斯德班.洛加
燈光:艾德華多.希梅聶茲
音效:克勞蒂雅.阿拉雅
助理導演:艾蜜麗.厄巴斯
導演:米格爾.布列甘特
◆ 演出人員:
艾蜜麗.厄巴斯/飾演 魯克蕾西雅
寶拉.巴拉薩/飾演 胡莉雅
迪亞哥.伊諾侯薩/飾演 安德烈伊
伊希朵拉.蘿貝森/飾演 安潔拉斯
克里斯多福.薩亞哥/飾演 奧雷利歐

◎更多演出相關訊息請上2013台灣國際藝術節官方網站 tifa.ntch.edu.tw
◎主辦單位保留節目異動權

2013/02/20

2013 TIFA 雲門舞集與魯斯塔維合唱團《流浪者之歌》抵台記者會

跨越洲際的情誼 雲門舞集與喬治亞魯斯塔維合唱團首度於台灣同台演出

《流浪者之歌》是林懷民根據德國文豪赫曼‧赫塞改寫的佛傳故事小說《流浪者之歌》出發創作的經典作品,刻畫求道者虔誠渴慕的流浪生涯。舞者在三噸半金黃色稻米,及喬治亞民歌聲中沉緩流動,帶給觀眾至高的寧靜與祥和。2013年應台灣國際藝術節之邀,雲門舞集與魯斯塔維合唱團將首度於台灣同台,於2月21日至2月23日在國家戲劇院演出三場,票券已於演出前兩個月全數售罄。

喬治亞國寶級藝術團體魯斯塔維合唱團成立四十五年來,已在全世界超過七十個國家舉行約五千場的音樂會,包括英國皇家亞伯特廳、希臘衛城的阿提庫斯劇場、美國卡內基音樂廳、奧地利維也納演奏廳、俄羅斯柴可夫斯基音樂廳等著名表演廳,廣受好評,連最挑剔的樂評人也給予極高評價。不僅《時代》雜誌將其譽為喬治亞民族音樂的代表。《紐約時報》也讚譽「魯斯塔維合唱團的風格精巧雅緻,它的歌曲從未失去原有的尊嚴、韻味和音色。魯斯塔維合唱團的歌手、舞者、演奏家的才華和技藝,激動人心。」首度來到台灣,與雲門舞集再次合作,期待跟好朋友見面,也即將親身體驗台灣文化。

魯斯塔維合唱團由出身七代音樂世家的安佐.爾柯馬希維利於1968年創立,爾柯馬希維利曾榮獲喬治亞國家最高文化獎項「韶塔喬治亞國家獎」,2013年更獲喬治亞政府頒發「世紀人物」榮銜。合唱團歌手來自喬治亞不同地區,皆為受過獨唱及合唱訓練的職業音樂家,除擅長自己家鄉獨特的歌唱傳統及曲目,也擁有無懈可擊的即興技巧,寧靜中充滿變化,質樸而精緻。200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帕恰獎(Pacha Prize),肯定該團對「非物質人類文化遺產——喬治亞複音歌樂」的保護與傳承。

1994年夏天,林懷民帶着赫曼‧赫塞的《流浪者之歌》到印度。回到台北,順利編出《流浪者之歌》,但卻一直找不到適合的音樂。一夜忽然想起,胡寶林教授在維也納送給林懷民一張私人拷製的喬治亞民歌錄音帶,雖然音質粗糙,但魯斯塔維合唱團滄桑而溫暖的歌聲,讓林懷民直覺:這就是《流浪者之歌》的音樂。為了尋找音質較好的唱片,雲門展開從莫斯科到紐約的千里搜尋,終於在紐約一家俄文書店塵封的角落,發現僅存的一張唱片。魯斯塔維合唱團吟唱的喬治亞民歌,關於犁田或饗宴,都充滿宗教的意味,帶着召喚,帶着安慰,為世界各地的觀眾,帶來菩提迦耶的芬芳。

魯斯塔維合唱團創辦人暨音樂總監安佐.爾柯馬希維利表示,合唱團成立四十五年來,在全世界各地演唱,從未看過如此奇特的作品,林懷民不針對歌詞詮釋,卻神奇地與音樂「空中相會」,啟發了他們對喬治亞傳統音樂新的認識。2011年,在德國德勒斯登藝術節的邀請下,雲門舞集與魯斯塔維合唱團第一次同台演出。現場的歌聲充滿震撼力,當雲門舞者首次聽到已非常熟悉的喬治亞民謠現場演唱,還是激動莫名,全身起雞皮疙瘩,感動得含著眼淚起舞。在兩團正式合作之前,很難想像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舞蹈和音樂可以融合地如此美好。現在,兩團彼此相互尊重,也已建立起跨越語言的溫暖情誼。

印度故事,台灣稻穀,喬治亞的歌,一段緣份、牽起跨越洲際的深厚情誼。1994年《流浪者之歌》在國家戲劇院首演後,走遍歐亞美澳洲超過一百八十場。不僅在下一波藝術節,獲紐約時報多次大幅報導,在澳洲阿德雷得藝術節的演出,更被譽為「最燦爛的節目」。《流浪者之歌》到過二十多個國家,感動無數觀眾。2011年應德勒斯登藝術節邀請,在歐盟音樂中心首度同台,首演夜,觀眾起立鼓掌許久,所有人都很感動,回到後台,大家互相擁抱。2012年,奧國茵斯布魯克夏日舞蹈節邀請兩團再聚。2013年《流浪者之歌》回到國家戲劇院,雲門舞集與魯斯塔維合唱團將安詳寧靜的感動,留給台灣的觀眾。



2013 TIFA 台灣國際藝術節
雲門舞集與魯斯塔維合唱團《流浪者之歌》

演出時間與地點:2013年2月21~23日(四~六)7:45PM 國家戲劇院
票價:500 700 900 1200 1600 2000 2500 (已售罄)
演後座談:2月23日(六)演出後於國家戲劇院觀眾席內舉行


2013台灣國際藝術節主要藝文贊助|JTI

2013/02/19

2013 TIFA 雲門舞集與魯斯塔維合唱團《流浪者之歌》彩排記者會

跨越洲際的情誼 雲門舞集與喬治亞魯斯塔維合唱團首度於台灣同台演出

《流浪者之歌》是林懷民根據德國文豪赫曼‧赫塞改寫的佛傳故事小說《流浪者之歌》出發創作的經典作品,刻畫求道者虔誠渴慕的流浪生涯。舞者在三噸半金黃色稻米,及喬治亞民歌聲中沉緩流動,帶給觀眾至高的寧靜與祥和。2013年應台灣國際藝術節之邀,雲門舞集與魯斯塔維合唱團將首度於台灣同台,於2月21日至2月23日在國家戲劇院演出三場,票券已於演出前兩個月全數售罄。

喬治亞國寶級藝術團體魯斯塔維合唱團成立四十五年來,已在全世界超過七十個國家舉行約五千場的音樂會,包括英國皇家亞伯特廳、希臘衛城的阿提庫斯劇場、美國卡內基音樂廳、奧地利維也納演奏廳、俄羅斯柴可夫斯基音樂廳等著名表演廳,廣受好評,連最挑剔的樂評人也給予極高評價。不僅《時代》雜誌將其譽為喬治亞民族音樂的代表。《紐約時報》也讚譽「魯斯塔維合唱團的風格精巧雅緻,它的歌曲從未失去原有的尊嚴、韻味和音色。魯斯塔維合唱團的歌手、舞者、演奏家的才華和技藝,激動人心。」首度來到台灣,與雲門舞集再次合作,期待跟好朋友見面,也即將親身體驗台灣文化。

魯斯塔維合唱團由出身七代音樂世家的安佐.爾柯馬希維利於1968年創立,爾柯馬希維利曾榮獲喬治亞國家最高文化獎項「韶塔喬治亞國家獎」,2013年更獲喬治亞政府頒發「世紀人物」榮銜。合唱團歌手來自喬治亞不同地區,皆為受過獨唱及合唱訓練的職業音樂家,除擅長自己家鄉獨特的歌唱傳統及曲目,也擁有無懈可擊的即興技巧,寧靜中充滿變化,質樸而精緻。200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帕恰獎(Pacha Prize),肯定該團對「非物質人類文化遺產——喬治亞複音歌樂」的保護與傳承。

1994年夏天,林懷民帶着赫曼‧赫塞的《流浪者之歌》到印度。回到台北,順利編出《流浪者之歌》,但卻一直找不到適合的音樂。一夜忽然想起,胡寶林教授在維也納送給林懷民一張私人拷製的喬治亞民歌錄音帶,雖然音質粗糙,但魯斯塔維合唱團滄桑而溫暖的歌聲,讓林懷民直覺:這就是《流浪者之歌》的音樂。為了尋找音質較好的唱片,雲門展開從莫斯科到紐約的千里搜尋,終於在紐約一家俄文書店塵封的角落,發現僅存的一張唱片。魯斯塔維合唱團吟唱的喬治亞民歌,關於犁田或饗宴,都充滿宗教的意味,帶着召喚,帶着安慰,為世界各地的觀眾,帶來菩提迦耶的芬芳。

魯斯塔維合唱團創辦人暨音樂總監安佐.爾柯馬希維利表示,合唱團成立四十五年來,在全世界各地演唱,從未看過如此奇特的作品,林懷民不針對歌詞詮釋,卻神奇地與音樂「空中相會」,啟發了他們對喬治亞傳統音樂新的認識。2011年,在德國德勒斯登藝術節的邀請下,雲門舞集與魯斯塔維合唱團第一次同台演出。現場的歌聲充滿震撼力,當雲門舞者首次聽到已非常熟悉的喬治亞民謠現場演唱,還是激動莫名,全身起雞皮疙瘩,感動得含著眼淚起舞。在兩團正式合作之前,很難想像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舞蹈和音樂可以融合地如此美好。現在,兩團彼此相互尊重,也已建立起跨越語言的溫暖情誼。

印度故事,台灣稻穀,喬治亞的歌,一段緣份、牽起跨越洲際的深厚情誼。1994年《流浪者之歌》在國家戲劇院首演後,走遍歐亞美澳洲超過一百八十場。不僅在下一波藝術節,獲紐約時報多次大幅報導,在澳洲阿德雷得藝術節的演出,更被譽為「最燦爛的節目」。《流浪者之歌》到過二十多個國家,感動無數觀眾。2011年應德勒斯登藝術節邀請,在歐盟音樂中心首度同台,首演夜,觀眾起立鼓掌許久,所有人都很感動,回到後台,大家互相擁抱。2012年,奧國茵斯布魯克夏日舞蹈節邀請兩團再聚。2013年《流浪者之歌》回到國家戲劇院,雲門舞集與魯斯塔維合唱團將安詳寧靜的感動,留給台灣的觀眾。



2013 TIFA 台灣國際藝術節
雲門舞集與魯斯塔維合唱團《流浪者之歌》

演出時間與地點:2013年2月21~23日(四~六)7:45PM 國家戲劇院
票價:500 700 900 1200 1600 2000 2500 (已售罄)
演後座談:2月23日(六)演出後於國家戲劇院觀眾席內舉行


2013台灣國際藝術節主要藝文贊助|JTI

2013/02/14

《金雞》彩排記者會

「人類」,一種「兇猛又極易受傷」的動物!

人類與上帝的幽默對談來自眾神原鄉的驚奇之作大哲學家的動作狂想曲 當上帝創造了一隻雞總沒有人發現他以狂奔換取飛翔以繁衍代謝悲傷送別堅毅 招喚太陽這是我們最初的模樣 金雞在希伯來文即是「人類」,一種「兇猛又極易受傷」的動物!

前以色列巴希瓦舞團駐團編舞家巴拉克‧馬歇爾為蘇珊‧達拉舞蹈戲劇中心所編創的第二支作品《金雞》(Rooster),由12位超凡舞者與1位女高音共同演出。畢業於哈佛大學社會理論學系及哲學系,馬歇爾融合希臘神話、貝克特《等待果陀》、聖經等經典,及意第緒語(Yiddish)作家貝瑞茲(I. L. Peretz)《安靜的朋沙》(Bontsha the Silent)主角,一位好心安靜卻從來不受別人注意的男子,提出警惕:「相信你的夢想,努力付諸行動!」。

《觸‧覺》是梅田巡演歐洲及日本各大城市的獨舞作品,藉著燈光與顏色的關聯,在色調與生理刺激之間常有的聯想─紅色/憤怒、藍色/緩和─之外,梅田強調「顏色感知的物理層面」,賦予顏色與舞蹈更具體的關係。他摒棄了慣常使用的科技與投影,單純讓燈光與身體互動,顏色將賦予舞蹈不同層次的解讀。

《金雞》透過小品方式講述故事,舞者充滿爆發力與生命力的舞步,營造緊湊的強度,成功擄獲觀眾目光,馬歇爾在作品中流露的幽默感,更贏得觀眾滿堂彩。《金雞》不只是支舞蹈作品,文學所帶來的深邃厚度,讓《金雞》更具使人深思的內涵。馬歇爾珍惜他曾在米茲拉希(Mizrahi)文化下成長的背景,「讓舞者舞動出不同的文化」。

編舞家:巴拉克‧馬歇爾巴拉克‧馬歇爾為猶太裔美國籍的編舞家,畢業自哈佛大學的社會理論學系及哲學系。1994年移民以色列,並開始他身為編舞家與歌者的職業生涯。1999年以色列巴希瓦現代舞團藝術總監歐哈‧納哈林邀請馬歇爾擔任舞團的駐團編舞。2001年他返回洛杉磯,並任教於加州大學。近幾年他時常往返以色列,並擔任歌手演出,其中包括參與大提琴家馬友友的絲路計畫。



*演出長度約60分鐘,無中場休息
【演前導聆】2/15-2/17(五~日)每場演出前30分鐘 地點:國家戲劇院一樓大廳
【演後座談】2/17(日)演出後 地點:國家戲劇院一樓大廳

2013/02/05

日本跨領域編舞家梅田宏明新作《形式暫留》首演

開發與連結不同文化中身體與舞蹈的規律

日本知名跨領域編舞家梅田宏明的作品近年來廣受歐美各大前衛藝術節邀請。他的舞蹈中充分反映當代日本文化,展現新世代舞蹈家的思維,被讚譽為深具才華、原創性且潛力無窮的年輕藝術家。2013此次兩廳院與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共同委託梅田創作一支新作《形式暫留》,並帶來他巡演歐洲及日本各大城市的獨舞作品《觸‧覺》,2013年3月15日至17日將於實驗劇場演出四場。

新作《形式暫留》是梅田宏明編舞計畫系列“Superkinesis”的第四支作品,前三支作品著重在探討動作概念,是此系列的第一階段,《形式暫留》進入第二階段,除了強調動作概念外,他開始尋找連結多元身體與舞蹈的「規律」。由來自台灣、印度與柬埔寨三地不同舞蹈背景及風格的亞洲舞者共同演繹,梅田在蓄意保留各個舞者原有的風格外,試圖藉以時間為導向的視角範圍,尋求一個或多個連結這些身體/舞蹈的規律。梅田宏明與來自三地的舞者自去年11月起開始在台灣展開創作發想,2013年1月底至2月初的這段時間梅田宏明與舞者進行密集的排練,從找出每個舞者的個人特色,解構身體的多元可能,再加入他獨特的舞蹈元素,形式看似存在,卻是以不同規律暫留。

台灣的舞者鄭郁蓉,畢業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舞蹈系七年一貫制,曾演出瑪莎.葛萊姆、伊莉莎白.陶曼、薩爾.穆吉楊托、林懷民、張曉雄、蔣秋娥、楊孝萱……經典及創新作品,近年來參與許多現代舞演出,表現出多元的彈性與表演張力。來自柬埔寨的舞者Rady Nget,主修柬埔寨古典面具舞Lakhaon Kaol中的猴子角色。他對編舞創作深感興趣,至今已創作數個作品,其中以The Feeling for Street Children最為知名。作為專業舞者,Rady以柬埔寨古典舞者的身分曾巡迴歐洲與亞洲,同時也以現代舞者的身分與國際著名編舞家如Arco Renz,Emmanuele Phuon等合作,並於美國、歐洲及亞洲等地演出。他在德國編舞家Arco Renz的新作CRACK中擔任主要舞者;此作剛於2012年9月獲得蘇黎世ZKB Patronage評審獎。來自印度的舞者Hema Sundari Vellaluru自幼學習印度婆羅多舞,十五歲開始學習南印度Kuchipudi舞蹈,同時也學習印度拉賈斯坦邦、安得拉邦等各地民俗舞,隨後她更在Attakkalari藝術中心開始研習並參與現代舞的演出。她的舞蹈技巧豐富,除了印度舞,也融合現代舞、瑜珈、皮拉提斯,卡拉里帕亞特(一種源自於印度南部省份喀拉拉邦的達羅毗荼人武術)及巴西戰舞。2006年起,她時常受邀至歐洲各國參與藝術節的演出或舉辦印度舞工作坊。

《觸‧覺》是梅田巡演歐洲及日本各大城市的獨舞作品,藉著燈光與顏色的關聯,在色調與生理刺激之間常有的聯想─紅色/憤怒、藍色/緩和─之外,梅田強調「顏色感知的物理層面」,賦予顏色與舞蹈更具體的關係。他摒棄了慣常使用的科技與投影,單純讓燈光與身體互動,顏色將賦予舞蹈不同層次的解讀。

梅田宏明出生於1977年,目前於東京定居發展。日本大學求學期間主修攝影。有深厚芭蕾舞與街舞訓練的梅田於20歲時決定發展舞蹈事業。2000年梅田創立自己的舞團「S20」,舞團歷來的作品有:2002年《碎拍漸境》、2003年Finore、2004年Duo、2007年《格局N次方》、2008年Adapting for Distorsion等。2009年他開始一系列探討動作概念的編舞計畫─“Superkinesis”,至今已創作三支作品:Centrifugal、Repulsion及Isolation。

梅田的作品廣受歐美各大前衛藝術節邀請,如加拿大「FIND Festival」、比利時「Kunsten Festival des Arts」、英國「Berbican Centre in Mime Festival」、義大利「Rome Europa Festival」、法國「Festival d’Automne」等等。舞蹈中充分反映當代日本文化,展現新世代舞蹈家的思維,被讚譽為深具才華、原創性且潛力無窮的年輕藝術家。



2013 TIFA 台灣國際藝術節
梅田宏明《形式暫留》&《觸‧覺》

世界首演《形式暫留》
委託創作:國立中正文化中心與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
Project Concept: Aichi Arts Center, Japan; Esplanade- Theatres on the Bay, Singapore; National Chiang Kai-Shek Cultural Center, Taiwan; S20, Japan
舞者:鄭郁蓉(台灣)、Hema Sundari Vellaluru(印度)、Rady Nget(柬埔寨)

演出時間:
3/15-3/16 (Fri. - Sat.) 19:30
3/16-3/17 (Sat. - Sun.) 14:30

演出地點:實驗劇場
票價:800元
演出長度:約65分鐘,含中場休息
演後座談:3月17日午場演出後於實驗劇場
2013台灣國際藝術節主要藝文贊助|JTI

2013/01/31

希臘阿提斯劇院
《古希臘悲劇中的肢體與聲音》工作坊

時間:2013年03月23日(六)上午9時至12時、下午1時至4時
2013年03月24日(日)上午9時至12時(共3堂、9小時)
地點:國家音樂廳地下室芭蕾舞排練室,3堂皆需參加,其中1堂未到者即不得再繼續課程。
活動內容:此工作坊由當代希臘著名導演,也是阿提斯劇院創始人狄奧多羅斯.特爾左布勒斯(Theodoros Terzopoulos)親自帶領。希望藉由劇團特殊的訓練體系讓學員從基本的呼吸調節,漸進發展轉化成肢體能量及聲音表現,讓學員體驗不僅從單純文本的詮釋希臘悲劇,而是透過訓練而成的形體釋放重歸悲劇本質。
活動洽詢報名電話:國立中正文化中心企劃行銷部 夏小姐 02-3393-9727
報名期限:即日起至2013年3月1日止。

2013/01/15

Flowing Sleeves and Rouge

2013TIFA 國光劇團《水袖與胭脂》

王安祈虔心創作 挑動「祖師爺」愧悔心事
魏海敏、唐文華、溫宇航、朱勝麗主演

由國光劇團與中正文化中心共同製作,應邀參加2013年台灣國際藝術節的新編戲《水袖與胭脂》,由國光藝術總監王安祈與趙雪君編劇,李小平導演,魏海敏、唐文華、溫宇航、朱勝麗等主演,3月8日至10日在國家戲劇院演出三天四場。緊接著3月23日(週六)午場在台中中山堂、3月30日(週六)午場在高雄大東藝術中心演出各一場。

《水袖與胭脂》是國光繼《孟小冬》、《百年戲樓》之後的「伶人三部曲」終結篇,王安祈總監自剖其創作動機來自西湖雷峰塔邊的白蛇,不過白蛇卻沒有出現在戲裡:故事背景是虛構的梨園仙界,主角是死後的唐明皇與楊妃。因霓裳羽衣曲而坐擁梨園仙山的楊妃,卻總覺得沒有一部作品能刻畫她的心事,而被伶人尊奉為「戲神、祖師爺」的唐明皇,領著「行雲班」尋尋覓覓來到梨園仙山,卻因為一瞬間的軟弱退卻,引來「行雲班」被貶、火焚戲箱、戲神遭難等一連串情節。

王安祈總監指出:京劇的祖師爺就是設立梨園的唐明皇,國光劇團特別保存奉祀祖師爺的傳統,在排練場旁就設置著祖師爺神位,幾乎每位演員都是一早到劇場先虔誠地向祖師爺點上一炷清香,再開始一天的排練工作。她問當家老生敢不敢演祖師爺?唐文華搖搖頭。她接著問:那你敢演唐明皇嗎?唐文華馬上回答:那有什麼不敢?於是王安祈把劇情大綱說給唐文華聽,唐文華聽完嚴肅的走到祖師爺供桌前,恭恭敬敬行了三鞠躬禮,回過頭來,點頭答應。舞台上的戲神形象經過與導演李小平的討論,以「彩娃爺」喜神取代。

劇本中梨園仙山的主人楊妃始終認為自己的角色塑造不夠飽滿,一心不斷追尋的就是唐明皇的餘生心境,「對方的餘生,怕是每一對伴侶最終的牽掛」。主演魏海敏更表示能夠深刻理解劇作者的追尋,王安祈眼中的魏海敏則是處於創作狀態的巔峰,不拘一格,活力無限,悠遊自在地投入永無止境的創作探險。溫宇航則飾演劇中「行雲班」的當家小生,以伶人排戲的方式在劇中呈現戲中戲,唱腔兼容京、崑。朱勝麗飾演的祝月公主則是虛擬的「爭取角色的角色」,硬是在戲裡軋個角色。

王安祈總監更感性地表示:這齣戲的外在基調是綺麗的異想世界,以荒謬情境呈現「角色」心靈地圖,以奇幻筆法探究創作的本質,內在則以古典情致為底蘊,在胭脂與水袖的妝扮掩藏下,藉由演戲療癒內心的創傷。這個探究「祖師爺心事」的劇本剛一完稿,她也誠惶誠恐地走到後台祖師爺面前,恭恭敬敬行了三鞠躬禮,在梨園(劇場)這個創作園地裡,希望祖師爺不會認為是對他的冒犯。

《水袖與胭脂》是國光的「伶人三部曲」終結篇,也是國光繼《歐蘭朵》、《艷后和她的小丑們》之後,第三度應邀參加兩廳院台灣國際藝術節的作品。國家戲劇院特別在3月8日至10日四場演出前都安排導聆。

《水袖與胭脂》票價分2500元、2000元、1500元、1200元、900元、600元、400元,購票洽兩廳院售票系統 (02)3393-9888 www.artsticket.com.tw,軍警、榮民、兩廳院之友、誠品之友、志願服務卡、台新游藝卡、YH國際青年旅舍卡、青年旅遊卡9折,學生八折,身心障礙及65歲以上5折,團體購票(20張以上)另有優惠,國光劇團洽詢專線:(02)2938-3567轉402~410。



2013/01/14

Temperature of a Single Man

綠光台灣文學劇場二步曲《單身溫度》

TIFA 台灣國際藝術節票房告捷 3/17晚場率先加演

綠光劇團在2010年創立了《台灣文學劇場》系列,希望透過舞台劇的形式,跟大家分享台灣這塊土地上的生活經驗、情感與感動,也讓大家重新認識台灣優秀的文學家。首步曲《清明時節》,由吳念真導演親自改編知名小說家鄭清文先生作品,成功將文學的細膩感具體呈現在舞台上,一推出即造成轟動,獲得各界好評。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今年舉辦的2013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特地邀請綠光劇團製作台灣文學劇場二步曲,希望透過演出,不只讓更多的國人認識台灣的作家,也可以讓國際間的友人瞭解台灣文學之美。綠光台灣文學劇場二步曲《單身溫度》,將由綠光劇團藝術監督-吳念真及柯一正聯手製作,改編知名作家王鼎鈞的作品《單身溫度》,故事描述50年代當時離鄉背井來到台灣的人,與在這片土地上的人發生的情感故事,由羅北安、姚坤君、張靜之、梁正群主演。目前3月15-17日國家戲劇院4場演出票券即將售罄,將在3月17日(日)晚上加演一場,成為2013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中率先加演的表演節目。

柯一正記了四十年的故事 吳念真重新詮釋,賦予新生命

台灣文學劇場首步曲,導演吳念真挑選了他的文學偶像「鄭清文」先生的作品《清明時節》來改編。今年推出台灣文學劇場二步曲,換成柯一正執導,挑選的是他高中時看的小說《單身溫度》。柯一正說:「要從那麼多的台灣作家裡挑選作品出來作成舞台劇,我腦海裡立刻跳出了王鼎鈞先生的作品《單身溫度》。四十多年前的閱讀,卻記憶猶新,我還可以馬上將故事說出來給同事聽。同時,我開始懷疑我的記憶,我是個忘性很強的人,我是不是虛構了整個情節。後來,在網路上買到原著小說,證明故事跟我的記憶一樣。」

台灣文學劇場二步曲《單身溫度》再次由吳念真改編,《單身溫度》原由數篇短篇小說集結而成,故事背景發生在50年代的台灣,描寫當時離鄉背井來到台灣的人們,與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發生的情感故事。吳念真說:「王鼎鈞先生原著《單身溫度》的故事,以主角華弟當串場人物,各篇故事又有各自的主題,但主軸上都是描述在那樣的年代,離開家鄉的人們,濃濃的鄉愁,在台灣這塊土地上,人與人之間情感萌生與消失的故事。」

吳念真、柯一正的《單身溫度》 羅北安搶著取暖

綠光台灣文學劇場二步曲《單身溫度》,改編自王鼎鈞先生短篇小說集《單身溫度》,收錄了王鼎鈞先生民國五十六到五十九年間陸續發表的十二篇作品,這十二篇小說中都出現了「華弟」這個男性角色,而在這十二篇小說的華弟分別遇到不同的女性,有些是他的鄰居、女朋友、同事或是剛認識的陌生人,透過她們發生的故事,也反映出社會的問題與時代的變遷。導演柯一正:「《單身溫度》裡描寫了那個動亂時代從大陸來到台灣的一些人,他們懷念家鄉,也深植感情在這個國度裡,都是需要尋找依靠的人。我想藉由王鼎鈞的筆下人物。讓我們重新瞭解我們身邊生活在一起的人,說不定會在陌生人身上找到比親人還親的感情。」

吳念真將以小說中的鄉愁作為《單身溫度》舞台劇創作的骨架,擷取小說部份情節元素,再行改編成舞台劇版本。編劇吳念真:「改編文學作品是一件大工程,以前是有改編成電影劇本的經驗,這次是第二次改編文學作品成舞台劇,除了《單身溫度》之外,我也找了王鼎鈞先生其他的作品來看,試圖找出這次要表達的主題,一種人與人之間情感的交流,尤其在那樣的年代。」

綠光劇團團長羅北安一直很喜歡吳念真的劇本,希望可以演出吳念真的劇,從人間條件系列一開始,羅北安就一直央求吳念真給他一個角色,一直到了《人間條件3》中,吳念真為他量身打造了一個「山東佬」的角色,台灣文學劇場首步曲《清明時節》,羅北安客串了調解委員會的成員,接著《人間條件5》裡的羅大德,飾演一個追求自由的中年男人貫串全場,越演越上癮。羅北安說︰「演出吳念真的戲,那是什麼感覺?不騙你,我承認,我中毒了,他常常用看似溫和的方式,刺破我們的防護罩。很開心可以接演《單身溫度》,可以一演再演吳念真的戲。」

台灣文學劇場二步曲《單身溫度》主要演員還有台大戲劇系美女教授姚坤君、新生代女伶張靜之、劇場新秀梁正群等人,將帶著大家經歷一段情感的文學之旅。3月15-17日台北 國家戲劇院,3月17日晚場加演場。詳情請洽兩廳院售票系統、綠光劇團02-2395-6838或上綠光劇團網站www.greenray.org.tw。

2012/12/12

Fall for Eilleen Chang

2013 兩廳院年度製作《落葉‧傾城‧張愛玲》

台灣・德國,攜手打造音樂劇場,呈現前所未見的「音樂張愛玲」

邁入第五屆的兩廳院「台灣國際藝術節」將於2013年2月15日至3月31日,以「今典出航 藝揚國際」為主題,盛大推出。

2013「台灣國際藝術節」不僅重現當代國內外大師經典,也將推出風格獨特的新製作。兩廳院繼2012年「年度製作」《有機體》舞蹈,成功在歐洲持續巡演,獲得熱烈迴響,2013年決定打造一齣具備經典意義的音樂年度製作。

對當代華人藝文影響深遠的小說家張愛玲,儘管作品不斷被改編為電影、電視劇及舞台劇演出,迄今卻不曾在專業舞台以音樂形式呈現過。兩廳院因此決定邀請國內外著名作曲家,以張愛玲的作品為本,共同完成一個音樂劇場創作,上下場分別由德國的克里斯蒂安.佑斯特(Christian Jost)及台灣的鍾耀光兩位編曲,知名劇場導演黎煥雄執導。2013年的台灣國際藝術節,觀眾將可在兩廳院看見世界首演張愛玲音樂劇場-《落葉‧傾城‧張愛玲》,從中領會曠世才女的愛戀與詩情。

張愛玲成名於40年代的上海,其後影響一代又一代的中文讀者與作者,可謂以一人之筆,參與了當代華人文字風格與感性的塑造。而1960年代,知名學者哥倫比亞大學夏志清教授的經典著作Modern Chinese Fiction問世,書中對張愛玲的解讀與讚譽,更確立了張愛玲的文學史地位,使張氏成為國際研究的對象。

《落葉‧傾城‧張愛玲》中德籍作曲名家佑斯特的部份,是以張愛玲的詩作《落葉的愛》及短篇小說《心經》為本,用絃樂與人聲來表現。聲樂由女高音黃莉錦、林玲慧,次女高音翁若珮與男高音的人聲,與國家交響樂團的絃樂,共同呈現張愛玲筆下人物的情感糾葛。

張愛玲以小說和散文著稱,一生僅有兩首詩夾帶在散文中出現,《落葉的愛》是其一;這首短詩寫的是一片枯葉落地,暗藏的是擬人的愛戀纏綿。短篇小說《心經》則描述一個女孩對父親不倫的情感以及女孩和同儕、男友、母親間的糾結心理,是一個充滿激情與衝突,帶有濃烈張愛玲敘事張力的作品。佑斯特善於以音樂詮釋複雜的情感,德國《焦點周刊》讚譽他「音樂織度厚實、富含隱喻、色彩令人著迷,作品流露出的感性則教人想到普契尼。」也因此,由佑斯特來表現張愛玲筆下人物的情感糾葛,格外令人期待。作品的構想始自黃碧端總監介紹張愛玲給他,佑斯特一接觸張愛玲就無法釋手,除了總監提供的英譯張著,和邱瑗執行長跨刀翻譯的《心經》,佑斯特自己又找到有關張愛玲的德文翻譯和研究,廢寢忘食地讀,自稱已成「張迷」,此時開始譜寫,更是得心應手。見他如此投入,黃總監也有信心這首由西方音樂家打造的第一個「音樂張愛玲」作品,有望成為當代經典。

演出的下半場,是鍾耀光以大家熟悉的《傾城之戀》為本,用他擅長的絃樂、國樂以及打擊樂等豐富的聲音元素,鮮活地呈現故事裡的風景與音景。屢獲國際作曲獎項肯定的鍾耀光是台灣的傑出作曲家。張愛玲的《傾城之戀》描述日軍轟炸香港時期一對男女的感情關係,這個背景對出生於香港的鍾耀光特別有感覺。黎煥雄導演將《傾城之戀》故事分成12個段落,鍾耀光依這個分段作曲,觀眾到時會在王銘裕的二胡與王薇的高胡,國家交響樂團的絃樂和十方樂集的打擊樂中,「看到」《傾城之戀》裡,失婚女子白流蘇與黃金單身漢范柳原的邂逅,日軍空襲轟炸,亂世兒女、人性糾結.....,鍾耀光如何用聲音表演,絕對值得高度期待!

構成《落葉‧傾城‧張愛玲》音樂劇場的堅強陣容還有黎煥雄導演與舞台設計創意團隊,聽覺之外加入寫意視覺戲劇元素及新媒體效果。黎煥雄導演大學就讀中文系,從詩人的角落一腳跨入劇場的領域,執導的作品仍帶有濃厚詩意。黎煥雄曾執導多部舞台劇與歌劇作品,本身也是張迷,黎氏以獨特執導手法,融合聽覺與視覺,娓娓浸透曠世才女的愛戀與文字心影,必將挑動觀眾心底理性與感性交錯的迴響!

2013年3月2日兩廳院年度製作《落葉‧傾城‧張愛玲》,難得一見的跨國、跨界創意團隊組合,2013的兩廳院巨獻,即將在國家音樂廳作世界首演,購票請洽兩廳院售票系統 www.artsticket.com.tw,或02-3393-9888。